5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正調整其供應鏈結構,逐漸增加臺灣另一家制造商和碩(Pegatron)的訂單,從以往單獨依賴富士康的模式,轉向兩家公司并舉的局面。
數年來,幾乎所有蘋果iPhone智能手機與iPad平板電腦的裝配工作,全都由富士康一家公司完成。這代表著性格多變的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與同樣苛刻的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之間的合作。
但在現任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的執掌下,蘋果逐漸開始在富士康與和碩之間平均分配訂單,從而在供應鏈上形成一種均勢。
蘋果今年晚些時候有望發布一款低成本的iPhone智能手機,而和碩將成為該產品的主要裝配公司。這個富士康的小對手在2011年曾拿下一小部分iPhone訂單,并于去年開始生產iPad Mini平板電腦,這使其逐漸成名。
和碩的崛起意味著富士康在蘋果移動產品制造業務上壟斷地位的終結。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設備代工制造商。
了解情況的消息人士指出了蘋果策略更改的原因:富士康在去年生產iPhone 5時曾出現小故障,導致該產品的金屬外殼出現擦痕,因此蘋果需要分散風險。另外,在面對來自三星電子和其他企業的競爭時,蘋果決定擴張其產品線。
此外,據分析師稱,由于希望獲得蘋果的代工訂單,和碩一直以來都愿意接受更微薄的利潤。該公司拒絕就自己的定價策略置評。
蘋果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
由于近年來不斷出現員工自殺與各種頗引人注意的事故,富士康開始改善其代工廠的環境,因此該公司的規模成本優勢減弱。雖然和碩2011年也因一起工廠爆炸事故受到了公眾的關注,但與富士康比起來,公司在很大程度上無須為這起有數十名工人受傷的事故改變自己的用工方針,不用像富士康那樣增加工人薪水,改善工作條件。
消息人士還表示,鑒于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廠商的地位,蘋果也越來越難于控制富士康。例如,富士康可以在不知會蘋果的情況下,更改組件供應商。同時,富士康對iPhone 5等蘋果產品越來越復雜的情況感到無奈,這樣很難滿足蘋果的產量要求。
蘋果高管變動也對事情的變化也起到了一定影響。據了解兩家公司合作關系的人士稱,喬布斯過去一直比較青睞這家生產商,對其的態度也比較寬容。有人將之前的密切合作稱之為“兩位領導者間的惺惺相惜”,但對現在掌權的庫克來說,他更看重風險分散。不過有一名消息人士稱,庫克與郭臺銘也有牢固的關系,兩人甚至在1998年庫克加入蘋果前就已熟識。
身為一名蘋果供應商,和碩在重要性逐漸增加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嚴格的審查。公司拒絕就2011年爆炸事故后是否調整了用工策略一事置評。
和其他代工廠商一樣,和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工作的隱秘與圓滑。它的客戶彼此之間相互競爭,如蘋果、微軟、惠普、戴爾這些公司都有互相競爭的產品。
和碩的總部設在臺北市市郊,那里的工程師為不同的客戶提供服務,但卻會在同一間餐廳就餐,工作之余一起健身,不過他們不知道彼此的工作。公司設有門卡控制、面部識別軟件等嚴格的保密措施。
和碩高級副總裁蔡安迪(Andy Tsai,音)在1999年曾表示,他創辦的Alpha-Top科技公司曾獲得過蘋果第一代iBooks電腦的合同。當時的合作并不完美:臺灣當時發生了地震,電力供應受到影響導致無法開工。
“那時候,我工廠里來了很多蘋果的人,告訴我們找一個解決方案,”蔡表示。“我買了許多發電機,我們甚至在包裝線上點起了蠟燭。”
這家公司保住了蘋果的訂單,不過在它被擁有自有品牌和代工業務的華碩收購后,訂單逐漸減少。來自客戶的壓力迫使華碩在2010年剝離了代工制造業務,和碩由此誕生。
今年第一季度,和碩的營收為2191億元新臺幣,約合74億美元,遠不敵富士康的8091億元新臺幣,約合273億美元。這家公司的運營利潤率也比較低,只有0.8%,而富士康為1.7%。
和碩目前在中國大陸與臺灣有大約10萬名員工。首席財務官林秋炭曾表示,公司下半年在中國大陸的工人數量將增加40%。分析師稱增加用工人數主要是因為要擴大低成本iPhone的產量。
和碩去年開始生產iPad Mini,但消息人士稱,這種產品的低良品率使得其產量小于此前預計,富士康停止了這部分產品的生產。
“任何新產品都有學習曲線,所以我們的良品率會不斷增加,”林秋炭稱。不過他拒絕對蘋果產品發表評論。
機構KGI證券的分析師稱,和碩今年消費電子與通信業務的過半營收將來自蘋果。這位分析師預計和碩將生產今年出售的大部分iPad Mini,以及大部分即將發布的低端iPhone。
富士康發言人邢治平承認公司正面臨挑戰。
“我們的業務正在轉型,并向電子商務等領域擴張,”邢治平說,但未透露任何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