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技術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關鍵節點,一場關于未來信息技術的深度對話引發行業關注。以“百年量子 智啟未來”為主題的量子計算論壇上,合肥硅臻芯片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任希鋒教授拋出核心命題:量子科技為何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這場由集微網參與的深度探討,不僅揭示了量子計算產業化進程的最新突破,更展現了中國企業在全球量子競賽中的創新路徑。
全球量子競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據任希鋒教授介紹,目前超過30個國家投入超280億美元布局量子技術,美國將其命名為“微型曼哈頓計劃”,歐盟于2023年簽署量子宣言,而中國在“十五五”規劃中明確將量子科技列為戰略增長點。在這場關乎下一代信息技術主導權的角逐中,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測量三大領域成為核心賽道,其中光量子計算憑借其獨特的物理特性,正從科研探索轉向工程實現。
“量子計算的商用價值正在顯現。”任希鋒教授展示的數據顯示,僅人工智能、模擬分析和信息安全三個領域,量子計算的潛在市場規模就超過千億美元。作為集成光量子芯片領域的領軍企業,硅臻在2025量子科技和產業大會上發布的通用可編程量子計算機,標志著這項前沿技術正式跨入實用化階段。該設備采用光子作為量子比特載體,通過硅光集成芯片構建計算核心,在4量子比特物理資源下實現99.4%以上的操作保真度,其云平臺接入功能更讓量子算力觸手可及。
這項突破性成果的技術架構頗具創新性。設備采用模塊化設計,既支持科研機構進行量子算法驗證,又能滿足產業界對自動駕駛、AI訓練、量子加密等場景的算力需求。任希鋒教授特別指出:“與傳統量子計算設備相比,我們的系統在室溫下即可運行,長相干時間和可視化編程界面大幅降低了使用門檻。”這種“高保真、易部署、可擴展”的特性,使其成為連接實驗室與產業應用的橋梁。
資本市場的敏銳嗅覺印證了技術突破的價值。自2020年成立以來,硅臻連續獲得三輪融資,其中不乏國芯科技等產業資本的戰略投入。這些資金被精準投向全集成光量子計算芯片的研發,推動技術從原型機向商用化邁進。公司技術團隊20余年的積累開始顯現成效:多通道糾纏源芯片、高速路徑編碼芯片等核心器件已實現量產,2024年發布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更在多個場景完成驗證。
面對國際競爭,任希鋒教授保持清醒認知:“國外企業提出2030年制造百萬量子比特計算機的目標,這要求我們必須在比特數量和操作精度上加速突破。”他透露,硅臻正聚焦兩大技術方向:一是兩年內實現16至50比特計算機的實用化,二是通過原理創新提升量子糾錯能力。這種雙輪驅動策略,既著眼于短期產業應用,又布局長期技術壁壘。
在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深度融合的趨勢下,硅臻的研發路線圖展現出獨特優勢。公司70%以上的研發人員構成確保了技術迭代的持續性,而與清華、中科大等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則構建起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實現的完整創新鏈。這種“科研-產品-產業”的閉環模式,或許正是中國量子企業突破國際封鎖的關鍵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