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領域近日再起輿論風波,比亞迪與自媒體賬號“王悟空說車”的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迎來終審判決。法院認定,該賬號針對方程豹品牌車型發布的貶損性言論構成名譽侵權,需公開致歉并支付31.38萬元賠償。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轉發判決公告時強調,企業歡迎基于事實的監督與批評,但堅決抵制“為黑而黑”的惡意抹黑行為,這一表態既展現了企業的包容度,也為輿論監督與侵權行為的邊界劃定了清晰紅線。
這并非比亞迪首次遭遇“黑公關”攻擊。作為行業頭部企業,其近年來已多次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此前,自媒體博主“龍豬-集車”因發布不實信息被判賠償201.87萬元,成為行業反制惡意抹黑的典型案例。車圈“拉踩同行”“陰陽友商”等亂象長期存在,新華社曾評論指出,此類行為不僅誤導消費者決策,更會分散企業研發投入,阻礙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央網信辦此前已出手整治,關閉了包括“王悟空說車”在內的多個惡意抹黑賬號,釋放出規范行業秩序的強烈信號。
面對持續侵擾,比亞迪的反擊策略逐步升級。2021年,企業設立5萬至100萬元的懸賞機制打擊黑公關;2022年,獎勵額度提升至5萬至500萬元;同時,持續對侵權賬號提起訴訟。李云飛多次公開表示,企業接受基于事實的監督,但對惡意侵權行為“零容忍”。這種“包容與底線并存”的態度,體現了頭部企業在維護自身權益與行業生態間的平衡智慧。
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于技術迭代與市場擴張的關鍵期,清朗的輿論環境與公平的競爭秩序至關重要。技術實力與產品創新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而非通過“輿論戰”打壓對手。比亞迪的維權行動,不僅是對自身權益的捍衛,更是對行業生態的凈化。隨著更多企業加入反制行列,行業有望逐步擺脫惡性競爭泥潭,將資源集中于技術研發與服務升級,共同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