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多品牌還在為線上流量枯竭、線下渠道固化而發愁時,元氣森林憑借“無糖 +”生態閉環,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開辟出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其通過“線下體驗店 + 線上社交裂變”的OMO模式,讓無糖氣泡水的復購率達到35%,遠超行業平均的12%,這一成績令人矚目。

元氣森林的線下體驗店并非普通的展示空間,而是將“產品場景化 + 數據可視化”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的健康消費場景,讓“無糖”概念變得可感知、可參與。2023年,其首家線下體驗店“元氣家”在上海開業,店內設置了“DIY氣泡水吧臺”“體脂檢測區”“健康食譜墻”三大核心場景。開業首月,62%的到店用戶主動拍攝短視頻上傳社交平臺,單店單日自然流量超2000人次,眾多用戶自發成為品牌的宣傳者。
在“DIY氣泡水吧臺”,用戶可自由調配口味,如0糖青檸搭配膳食纖維,掃碼后還能生成“專屬健康配方”并推送至元氣森林小程序。這一功能使線上商城復購率提升18%,因“獵奇心理”驅動的首次購買轉化率高達41%。在“體脂檢測區”,免費身體成分分析后,用戶能獲得“健康評分”及個性化飲品推薦,83%的用戶主動分享檢測報告至朋友圈,帶動周邊3公里內線上商城訂單量增長27%。例如,25歲女性用戶小A檢測后,系統推薦“自在水紅豆薏米款 + 外星人電解質水”組合,生成的海報在小紅書獲1.2萬點贊,直接引流至小程序商城的訂單超500單。
元氣森林在價格和渠道策略上也獨具匠心。價格方面,采用“分層定價”激活線上線下協同效應。通過“線下體驗價 + 線上會員價”的差價策略,引導用戶從線下體驗轉向線上復購,同時利用“社交貨幣溢價”提升高毛利產品占比。在體驗店,“經典款氣泡水”定價8元/瓶,比線上6元高,但新用戶掃碼可領“5元線上無門檻券”,92%的到店用戶選擇在線上商城下單,客單價從線下的15元提升至線上的68元。如用戶H先生,在體驗店買兩瓶氣泡水后領券,第二天在線上買了一箱“外星人電解質水”,還參與活動,實際花費159元,毛利率達62%,高于線下單瓶的45%。元氣森林推出“限量款節氣飲品”,如“白露桂花味氣泡水”定價12元/瓶,用戶需完成“邀請3位好友注冊會員”任務才能購買,上線首周售罄,帶動高毛利新品占比從15%提升至38%。用戶大Z為買該飲品發起拼團,邀請5位好友注冊,還買了“自在水養生茶禮盒”,疊加優惠券后花費68元,高毛利新品貢獻利潤超50元。

渠道布局上,元氣森林構建了“旗艦店 + 智能柜 + 夫妻店”的三級渠道體系。旗艦店是流量母體和數據中樞,截至2024年底,全國開了12家,單店日均到店人數800人,35%的用戶在店內完成小程序注冊。旗艦店通過Wi-Fi探針和智能攝像頭捕捉用戶動線,優化陳列策略,如成都旗艦店將“健康食譜墻”升級為“AR營養師”互動屏,該區域日均掃碼量從20次增至180次,帶動周邊“自在水”系列銷量增長65%。智能柜是觸手,負責即得性消費和數據采集,在寫字樓、健身房等場景鋪設2萬臺,用戶掃碼開柜數據實時同步到旗艦店系統。數據顯示,智能柜用戶中68%曾在旗艦店體驗過,月均消費頻次(4.2次)是純線上用戶的2.3倍。如上海智能柜根據旗艦店數據,將“外星人電解質水”和“Keep聯名款健身手環”組合陳列,單柜日銷從150元提升至420元,23%的用戶購買后進入旗艦店小程序領取“運動補給套餐”優惠券。夫妻店是毛細血管,負責下沉市場滲透和社交裂變,通過“一店一碼”賦能10萬家夫妻店,店主推薦用戶注冊會員可獲返利。數據顯示,夫妻店渠道新客獲客成本(12元/人)是線上投放的1/3,推薦用戶30日留存率達58%。如河南鄉鎮夫妻店主W姐姐,在店內張貼海報,建立“元氣森林健康群”,發起“接龍團購”,單月通過社群銷售“大冰茶900ml裝”超2000箱,個人返利收入超1.5萬元。
在流量成本高、用戶忠誠度低的當下,元氣森林以“游戲化機制”驅動社交裂變。其核心邏輯是將線下體驗店互動轉化為線上游戲“任務體系”,通過“成就解鎖 - 權益兌換 - 社交傳播”鏈條實現用戶自增長。用戶在體驗店完成“體脂檢測”“DIY飲品”等任務獲“元氣值”,1元氣值等于1元,76%的參與用戶會在7日內消耗元氣值,客單價達89元,是非參與用戶的2.1倍。如用戶F先生完成“體脂率下降1%”挑戰后獲50元氣值和“健康達人”勛章,分享到朋友圈吸引8位好友注冊,系統獎勵“限量節氣飲品兌換券”,他在線上商城用券和元氣值免費買到一箱“白露桂花味氣泡水”。“元氣合伙人”計劃是社交裂變的“秘密武器”,用戶邀請好友成為會員可獲好友消費金額5%的返現。該計劃上線3個月帶動會員數增長210萬,43%的新用戶來自“寶媽”“健身黨”等垂直圈層。健身博主C教練拍攝視頻號召粉絲“掃碼加入我的元氣戰隊”,3日內戰隊新增1200名會員,C教練獲1.8萬元返現,解鎖“品牌體驗官”身份,得到全年新品試喝權益,實現低成本精準獲客。
元氣森林以產品為入口,將線下空間變為數據采集與社交裂變起點;價格作為杠桿,撬動線上線下協同效應;渠道構建網絡,以旗艦店為母體形成OMO流量共生體;促銷設計成游戲,將用戶行為轉化為可積累的虛擬資產。其“無糖 +”生態閉環以“用戶體驗”為核心,重構了傳統飲料行業的增長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