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視為燙手山芋的倒閉車企庫存車,如今正成為二手車市場的現象級產品。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加速洗牌的背景下,威馬、高合、極越等品牌的滯銷車型以骨折價涌入市場,引發年輕消費群體的搶購熱潮。這些原價數十萬元的車型,現價普遍下跌60%以上,部分高端車型甚至跌至原價的五分之一。
線上交易平臺數據顯示,某倒閉品牌旗艦車型從73萬元直降至18萬元,另一款增程式SUV從30萬元腰斬至8.9萬元。線下門店同樣熱鬧非凡,原價22.99萬元的極越07準新車,現價13萬元即可提車;威馬EX5從15萬元區間暴跌至2-4萬元;哪吒L增程版以10萬元價格提供300公里純電續航和零重力座椅等越級配置。這種價格跳水現象,在傳統燃油車市場幾乎難以想象。
消費觀念的轉變是推動這股熱潮的核心動力。當代年輕購車者將汽車重新定義為移動智能終端,更關注寧德時代電池、高通芯片、博世底盤等核心硬件參數。他們認為,車企倒閉不影響車輛使用價值,只要供應鏈體系健全,維修保養仍可通過第三方渠道解決。這種務實態度,使得品牌溢價和售后服務在購車決策中的權重顯著降低。
市場行為模式隨之發生深刻變化。購車者不再將車輛視為長期資產,而是計劃使用3-5年即置換新品。這種消費周期縮短的趨勢,使得保值率、OTA升級等傳統考量因素變得次要。部分消費者甚至通過加裝Carplay、手機熱點共享等低成本方案,繞過原廠車機系統的限制,實現功能擴展。
售后維修體系的重構成為關鍵支撐。途虎養車、天貓養車等連鎖平臺,以及眾多獨立維修廠,開始建立專門的新能源維修網絡。車友社群中流傳的拆車件交易渠道、程序破解方法,形成了獨特的地下維修生態。雖然這些解決方案仍屬權宜之計,但已能滿足基本使用需求,為"爛尾車"市場提供了生存土壤。
行業專家指出,當前"爛尾車"交易仍屬小眾市場,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第三方維修體系在技術標準、配件供應、責任認定等方面存在諸多隱患,消費者可能面臨維修質量參差不齊、保險理賠困難等問題。這種在廢墟中淘金的模式,更適合具備一定汽車知識的專業用戶,普通消費者仍需謹慎評估風險。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集中度提升,行業淘汰賽進入新階段。倒閉品牌留下的市場空白,正在催生特殊的二手車細分領域。這種消費現象不僅反映著年輕群體的價值取向轉變,也預示著汽車后市場服務模式的創新方向。當品牌光環褪去,產品本質回歸交通工具屬性,這場由倒閉車企引發的消費革命,正在重塑整個行業的價值評估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