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普遍面臨盈利困境的背景下,零跑汽車憑借穩健的財務表現引發市場關注。最新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攀升至14.5%,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實現規模與盈利的平衡。截至三季度末,零跑在手資金達339.2億元,為后續發展儲備了充足彈藥。這一成績單不僅提振了投資者信心,更獲得招銀國際、國金證券、華興證券等多家機構“買入”評級,其中華興證券首次覆蓋即給出71.80港元的目標價。

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用“杰尼亞與優衣庫”的比喻闡釋了公司的商業模式選擇:“高端品牌毛利高但運營成本高、銷量有限,我們選擇做大眾化產品,通過規模效應實現盈利。”這種策略在財報中已顯成效——今年上半年剛跨越盈虧平衡點,三季度便實現1.5億元凈利潤。朱江明透露,隨著銷量增長,研發成本增速將低于毛利增速,未來盈利能力值得期待。規模化與全域自研的結合,為零跑構建起顯著的成本優勢。以D19為例,公司通過技術實力贏得供應商戰略合作,在保證頂級配置的同時有效控制成本。
渠道擴張與海外市場開拓成為零跑規模效應的兩大引擎。公司計劃年底前銷售門店突破1000家,重點覆蓋四五線城市。海外市場方面,2025年1-9月累計出口37772輛,第三季度以17397輛的出口量領跑新勢力出海賽道。9月,零跑在德國、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細分市場躋身中國新能源品牌銷量前三,B10車型更是在慕尼黑車展亮相后迅速獲得市場認可——10月歐洲訂單超1000輛,11月海外訂單預計突破15000輛。公司明確2026年海外銷量目標為10萬-15萬輛,馬來西亞和歐洲本地化項目將先后落地,分別導入C10和B系列車型。

全域自研戰略是零跑成本控制的另一核心。朱江明透露,公司歷史交付車輛的電驅系統不良率低至個位數,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025年第三季度研發投入12.1億元,同比增長55.4%,增幅顯著高于營收增長。技術創新轉化為成本優勢的案例比比皆是:與采埃孚聯合開發的電驅發電機一體化系統,通過功能整合實現數十公斤減重,單系統成本降低數千元;雙矢量電驅技術用一個控制器控制兩個電驅,B系列電驅定轉子共享設計進一步優化成本結構。在底盤控制等傳統領域,零跑選擇與博世、采埃孚等頂級供應商合作;而在空調壓縮機、座椅等核心部件領域,則堅持自研量產——今年成功實現這兩大部件的自研,其中壓縮機不良率遠低于原供應商,座椅月產量已達2-3萬臺規模。
技術普惠理念貫穿零跑全產品線。即將上市的D系列雖定位高端,但朱江明強調“產品豪華但價格不豪華”,D19毛利率預計維持在15%-20%。與此同時,B系列、C系列持續熱銷,新推出的D系列重塑30萬級SUV價值標準,即將發布的A系列更將激光雷達、長續航等配置首次帶入10萬以內市場。2026年將是零跑的產品大年,除已發布的B系列、Lafa5、C系列外,還將推出D系列2-3款產品和A系列2款產品,完善的產品矩陣為零跑沖擊百萬銷量目標奠定基礎。
銷量數據印證了零跑的市場競爭力。今年10月,公司月銷首破7萬臺達70289臺,同比增長84.11%,連續8個月蟬聯新勢力銷冠;9月25日,第100萬臺整車下線——從第50萬臺到第100萬臺僅用不到一年,刷新行業規模化發展速度。全球化布局方面,零跑國際已在約30個國際市場建立超700家銷售服務網點,其中歐洲超650家,亞太超50家,南美超30家。巴西市場已開設30家門店,11月4日正式發布C10與B10兩款車型,11月21日將亮相圣保羅車展,正式進軍南美市場。2026年,馬來西亞和歐洲本地化項目將先后落地,分別導入C10和B系列車型。
“汽車行業是長期馬拉松,誰能跑到終點尚未可知。”朱江明的危機意識驅動零跑選擇穩健發展路徑。通過全域自研實現技術領先,借助創新優化成本結構,依托規模效應降低單車成本,最終以“好而不貴”的產品贏得市場——這條被零跑驗證的商業邏輯,不僅關乎企業生存,更可能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可持續發展范本。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中,零跑的實踐正為“中國智造”寫下獨特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