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青羊區草堂街道草堂路社區的錦里苑小區,一項創新舉措正悄然改變著老舊院落電動汽車車主的充電困境。作為全省首個應用移動共享充電機器人的社區,這里通過引入智能化設備,成功破解了無固定車位、無法安裝充電樁的難題,為居民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充電解決方案。
走進錦里苑小區,入口左側的綠色棚子格外引人注目。棚內鋪設軌道,白色的充電機器人呈長方體形狀,頂部配備充電接口。用戶只需通過手機微信掃碼登錄,系統便會根據停靠點序號,驅動機器人沿軌道自動滑至車輛旁。居民拔出充電頭即可開始充電,完成后通過手機支付費用,全程無需人工干預。與傳統一對一充電樁不同,該設備通過移動共享模式,避免了固定車位占用,有效緩解了老舊小區停車資源緊張的問題。
據技術方介紹,充電機器人采用民用電價,費用較公共充電樁更低。以一輛普通電動汽車為例,充滿電約需20至30元,且充電效率高,一小時即可完成。棚內柱子上張貼了詳細的安全指南,包括“避免過度充放電”“充電時勿滯留車內”“高溫暴曬后暫緩充電”“充電期間關閉空調”等提示,確保居民規范操作。目前,小區內已建成兩處綠色充電棚,配備3組共享設備,可滿足日常充電需求。
試點項目落地后,迅速獲得居民認可。居民李先生分享體驗稱:“半夜充電只花了20多元,第二天直接開車上班,既方便又省錢。”陳女士則表示,設備解決了油車與電動車混停的矛盾,“再也不用擔心充電車位被占用”。錦里苑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200余戶居民長期面臨公共車位充電難題,部分居民甚至私拉電線,存在安全隱患。此次試點由社區與供電部門聯合推進,引入國網四川電動車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研發的設備,首次將商超場景的技術應用于老舊院落。
國網成都供電公司青羊供電中心草堂營業所所長朱勝昔透露,該模式在草堂路社區成功試點后,計劃向更多老舊小區推廣。“設備此前多用于商場、超市等場所,此次在居民區的實踐具有示范意義。”他表示,未來將通過優化設備布局、提升服務效率,讓更多無固定車位的小區居民享受“家門口”的便捷充電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