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國股權交易塵埃落定,博裕資本以40億美元接手約60%股權及特許經營權,與星巴克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運營在華業務。這場歷時一年的競購戰中,星巴克中國估值超130億美元,競購方報價普遍達到其2025年預計EBITDA的10-15倍,遠超瑞幸咖啡9倍、麥當勞中國11倍的估值水平。這場交易背后,折射出中國咖啡市場從“品牌溢價時代”向“效率競爭時代”的深刻轉變。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開出首店時,中國咖啡消費幾乎空白,30元一杯的咖啡通過“第三空間”概念成功塑造高端生活方式。2020年巔峰時期,其門店突破4800家,占據高端市場60%份額。但轉折點出現在2017年:瑞幸以9.9元低價掀起價格戰,Manner、MStand等精品咖啡通過“小店高坪效”模式切入市場,蜜雪冰城旗下幸運咖在下沉市場構建“低價+高密度”網絡。截至2025年二季度,瑞幸門店達26206家,庫迪突破15000家且實現盈利,而星巴克中國門店僅約8000家。
新茶飲品牌的跨界沖擊更顯猛烈。喜茶、奈雪的茶將咖啡元素融入茶飲,推出“生椰拿鐵”“厚乳拿鐵”等爆款,價格鎖定15-25元區間,既滿足咖啡需求又契合茶飲習慣。面對圍剿,星巴克2020年啟動數字化轉型,推出“專星送”外賣、升級會員體系,2021年提出“2025戰略愿景”計劃新增2000家門店,其中下沉市場占比30%。今年6月,星巴克首次對星冰樂、冰搖茶等10款產品降價,但市場反應顯示,單純降價難以破解根本困境。
下沉市場成為破局關鍵。歐睿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咖啡產業規模達3133億元,縣域市場瑞幸門店單店日均杯量達城市門店85%,客單價反超12%。星巴克2025財年新進入166個縣級市場,門店占比從17%升至35%,并調整門店模型:單店面積壓縮至80-120平方米,降低堂食比例,重點配置取餐區與外賣窗口。2025財年第四季度,中國市場營收連續第四季度增長至8.316億美元,全年收入31.05億美元,但與萬店規模的競爭對手相比仍有差距。
外資基因與市場迭代的“水土不服”愈發明顯。星巴克決策鏈條過長導致產品創新滯后,2025年本土品牌月均推新5款,星巴克僅2款;直營模式下的高人力、租金成本使其無法參與價格戰。下沉市場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星巴克客單價雖從32元降至25元,仍高于瑞幸的18元和幸運咖的10元。奢啡聯合創始人彭超指出,自營模式在下沉市場速度慢、成本高,決策和本土化創新不夠敏捷。
博裕資本的入局被視為破解困局的關鍵。這家曾推動蜜雪冰城擴張的資本方,將主導“加盟+直營”混合模式:下沉市場以加盟為主,篩選本土加盟商并提供供應鏈支持;一二線城市保持直營保障品牌調性。通過引入加盟模式降低運營成本,與被投企業合作提升供應鏈效率,利用本土化產品創新貼合需求。例如,針對縣域市場推出“輕量化門店”,減少堂食區域,強化外賣和即取服務。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曾表達對手機應用的擔憂,認為過度依賴數字化會破壞“第三空間”體驗。但在本土品牌構建的“效率體系”面前,這種保守成為掣肘。瑞幸通過數字化管理將庫存周轉天數壓縮至7天,Manner坪效達星巴克2倍,幸運咖采購成本降低30%。博裕資本的介入,本質上是幫助星巴克嫁接本土“效率基因”,通過資本合作實現轉型而非簡單降價。
市場格局正在重塑。中國咖啡消費屬性從“社交場景”轉向“日常飲品”,消費群體年輕化對性價比和數字化體驗要求更高。星巴克與本土品牌的博弈,將推動行業從“品牌競爭”“價格競爭”升級為“效率競爭”“生態競爭”。這場變革中,星巴克中國易主僅是開端,更多市場參與者將在效率與創新的碰撞中,書寫中國咖啡市場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