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舉辦的進博會現場,四千余家海外企業攜前沿技術與特色產品匯聚一堂,45萬專業觀眾穿梭于各大展館,在智能工廠的機械臂旁駐足,在智能家居的體驗區流連,在生物醫藥的展臺前咨詢——這場持續八年的國際經貿盛會,正以“硬科技”與“軟實力”的雙重引力,勾勒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圖景。
數字工業自動化展區內,歐姆龍展臺的全自動產線吸引著密集目光。每分鐘1200個工件以0.3秒的間隔掠過檢測點,搭載AI視覺系統的機械臂在毫秒間完成瑕疵識別與分揀,這套首次亮相的工件個體追溯系統,將傳統產線的質檢效率提升300%。作為連續八屆參展的“全勤生”,歐姆龍中國區負責人透露,其每年通過進博會平臺與300余家中國科研機構展開技術對話,推動全球首發的12項創新技術在中國市場落地轉化。
高端裝備館內,迅達電梯的“場景化”展區呈現著智能交通的未來圖景。重達5.2噸的自動扶梯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整體運輸,其搭載的物聯網安全系統可實時監測200余項運行參數。展臺工作人員演示著:當模擬乘客跌倒的傳感器觸發警報,扶梯立即啟動三級響應機制——0.5秒內降低運行速度,1秒后向控制中心發送定位信息,3秒內啟動語音安撫系統。這種將德國精密制造與中國數字技術融合的解決方案,正成為跨國企業本土化創新的新范式。
三星展臺的全屋智能生態系統引發體驗熱潮。參觀者對著冰箱說出指令,冷藏室門自動開啟;臥室的溫濕度傳感器與智能窗簾聯動調節;衣櫥內的紫外線除菌系統隨衣物掛入即時啟動。這套AI Home平臺已串聯起28類63款智能設備,在蘇州建立的研發中心聚集著300余名工程師,專門針對中國家庭結構開發適老化功能。中國三星副總裁表示,其在中國市場的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5%,本土化創新成果占全球新品發布的40%。
醫療健康展區見證著創新要素的深度耦合。禮來制藥展出的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從進博會首展到獲批上市僅用43天,刷新外資藥企在華紀錄。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研發模式的轉變——在蘇州建立的全球第三個研發中心,已主導完成12個創新藥的臨床前研究。蔡司醫療推出的首款國產高端手術顯微鏡,則演繹著跨國技術轉移的新故事:中德團隊歷時三年攻關,將光學精度提升至0.1微米級,中國研發團隊貢獻的智能圖像處理算法,使設備在復雜手術中的操作效率提升40%。
服務貿易展區涌動著無形的價值流動。聯邦快遞新增的5條洲際貨運航線,使其中歐航班密度達到每周12班;中國銀行承辦的貿易對接會開場1小時即促成460萬美元跨境合作,七屆展會累計意向金額突破500億美元;工商銀行引進的168家海外參展商中,37%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其搭建的數字化平臺已幫助2000余家中小外貿企業對接國際市場。
這種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叮咚買菜組成的百人采購團,在進博會首日即簽下2.3億元直采協議:澳洲乳制品、新西蘭草飼牛肉、東南亞特色水果的采購量同比翻倍,更引入琵琶芒、龍宮果等小眾品種。盒馬與西班牙橄欖油龍頭的戰略合作,則開創了“全球定制”新模式——雙方根據中國消費者烹飪習慣,共同開發出耐高溫炒制的特級初榨橄欖油,這款產品在進博會預購階段即收獲10萬瓶訂單。
當機械臂的精準舞動與數據流的實時躍動交織,當跨國藥企的研發管線與中國臨床需求深度對接,當物流巨頭的航線網絡與中國制造的出海節奏同頻共振,進博會正成為觀察中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窗口。這里不僅展示著全球最新的技術成果,更孕育著創新要素跨國流動的新機制——從技術引進到聯合研發,從市場共享到價值共生,中國與世界的經濟互動,正在書寫更加緊密的共贏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