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行業的技術演進中,蘋果公司的動向始終是重要的風向標。從靈動島的交互創新到產品命名體系的構建,其設計理念常被國內廠商借鑒,形成獨特的行業跟隨效應。近期,外媒披露蘋果首款折疊屏手機或將于2026年下半年登場,這款設備可能采用2400萬像素屏下攝像頭技術,實現無劉海、無挖孔的真全面屏設計,引發業界對技術路線選擇的深度思考。
當前國內折疊屏市場呈現"挖孔屏主導"的格局。榮耀、OPPO等主流品牌的新品均采用傳統挖孔方案,尚未在量產機型中應用屏下攝像頭技術。這種選擇與三星的探索軌跡形成鮮明對比——2021年三星Z Fold3 5G率先試水屏下攝像頭,通過將前置鏡頭隱藏于屏幕右上方,實現了展開狀態下的完整視覺體驗。然而經過三代產品迭代,該技術遭遇成像質量瓶頸,三星最新旗艦機型已回歸挖孔設計。
技術瓶頸的核心在于透光率與成本的平衡。屏幕供應商透露,主流屏下攝像頭方案的透光率僅約65%,即便采用"金屬超透鏡+AI圖像修復"的復合技術,成像效果仍與傳統挖孔屏存在差距。三星在Z Fold6上雖將像素提升至400萬,但用戶反饋顯示畫面模糊、細節丟失等問題依然突出。從用戶體驗維度看,挖孔攝像頭在攝影質量上的優勢,恰好契合消費者對手機影像功能的核心訴求。
蘋果的技術路徑選擇展現出差異化思維。據供應鏈消息,其折疊屏設備將由三星顯示獨家供應屏幕,通過像素動態排列技術提升攝像頭區域透光率,使其接近傳統挖孔屏水平。為達成這一設計,蘋果可能舍棄標志性的Face ID功能。該設備內屏尺寸達7.76英寸,分辨率2713×1920,外屏5.49英寸,配合液態金屬鉸鏈技術,試圖在形態創新與使用體驗間取得平衡。
蘋果的入局可能重塑行業生態。一方面,其在供應鏈整合與技術優化方面的積累,有望通過定制傳感器、算法升級等手段提升屏下攝像頭的實用性;另一方面,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可能加速用戶對這項技術的接受度,為后續技術迭代創造市場空間。這種示范效應,使得國內廠商面臨關鍵抉擇:是跟進蘋果的技術路線,還是堅持現有方案?
國內廠商普遍采取審慎態度。雖有消息稱小米等品牌進行過相關技術測試,但均未公布量產計劃。行業分析指出,當前屏下攝像頭技術在成像質量、屏幕顯示一致性方面尚未達到高端市場要求,額外的研發投入與供應鏈改造帶來的體驗提升有限,與多數用戶的性價比預期存在偏差。特別是在折疊屏市場價格持續下探的背景下,技術升級的成本壓力更為顯著。
市場競爭格局加劇了這種謹慎。2025年第二季度數據顯示,華為以72.6%的份額占據中國折疊屏市場主導地位,榮耀、vivo、小米、OPPO分食剩余份額,形成"一超多強"的競爭態勢。在這種環境下,搭載屏下攝像頭技術意味著廠商需在產品定價與利潤空間間做出艱難選擇——提升售價可能削弱市場競爭力,壓縮利潤則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
不同定位的廠商展現出差異化策略。面向高端市場的主流品牌將持續觀察蘋果的技術驗證與市場反饋,權衡利弊后再決定是否跟進;側重性價比與市場份額的企業則可能延續現有技術路線,在價格競爭中保持優勢;另有部分廠商選擇差異化創新,通過提升輕薄度、增強續航能力、開發獨特交互方式等路徑,滿足細分市場需求。這種多元化的技術選擇,折射出中國手機產業在創新與務實間的平衡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