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主論壇的“六小龍烏鎮對話”上,六位來自杭州的科技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前沿技術演進、產業落地路徑及未來社會變革展開深度探討。他們的發言交織成一幅技術突破與社會影響交織的立體圖景,為智能時代的發展脈絡提供了多元視角。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將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形容為“科幻照進現實”。他指出,中國強大的制造能力與核心零部件自研突破為行業奠定了硬件基礎,而全球開發者在開源生態中的協同創新則加速了技術迭代。據其透露,當前機器人具身智能領域已突破多項技術瓶頸,預計未來兩年內將有更多顛覆性成果問世,部分功能可能超出公眾預期。
強腦科技首席執行官韓璧丞分享了腦機接口技術的落地實踐。公司采用“從痛到大”的產品策略,初期聚焦殘疾人義肢與自閉癥兒童輔助設備等剛需場景,目前已累計服務數萬名用戶。據其規劃,明年將推出第二代睡眠調節設備,后年進一步拓展至體重管理領域,逐步構建覆蓋健康管理的產品矩陣。
群核科技聯合創始人黃曉煌提出“空間智能”概念,認為其將成為繼大語言模型后的關鍵技術方向。他解釋道,隨著單個家庭可能擁有多臺機器人,如何實現空間感知與協同作業將成為核心需求。公司正研發相關底層技術,旨在為機器人提供統一的空間認知框架,解決多設備協作中的定位與路徑規劃難題。
云深處科技總經理朱秋國強調產品實用性導向。他回顧了公司從機器狗到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歷程,指出早期通過電力巡檢等場景驗證技術可靠性,成功解決室外環境適應性問題。目前團隊正攻關防護性更強的新一代產品,目標打造能在極端環境下替代人類作業的工業級機器人,而非實驗室樣機。
游戲科學創始人馮驥從文化視角解讀電子游戲產業。他指出,游戲既是技術密集型領域,與半導體、圖形處理等產業深度綁定,又是融合文學、音樂、影視的第九藝術。中國憑借龐大的用戶基數與市場規模,已培育出完整的產業鏈生態,為技術創新與藝術表達提供了雙重土壤。
深度求索研究員陳德里對比了AI革命與工業革命的本質差異。他分析稱,短期來看AI將作為工具提升人類效率;中期可能引發就業結構調整,科技企業需預警風險;長期則面臨工作徹底消失的挑戰,屆時行業應承擔起守護人類福祉的責任。其核心觀點在于,AI不會創造新崗位,而是通過智能替代實現人類勞動的終極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