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內存市場曾讓“等等黨”嘗盡甜頭。1TB固態硬盤價格跌破三百元,32GB DDR5內存條變得觸手可及,裝機愛好者們沉浸在“內存自由”的狂歡中,不少消費者趁機囤貨,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低價紅利。然而,這波低價狂歡在去年下半年戛然而止,內存市場突然變臉,價格開始飆升。
如今,當初三百元就能拿下的1TB固態硬盤,價格已翻倍甚至更高;相同容量的內存條,現在購買要多花幾百上千元。有消費者反映,七月份購買的內存條,如今價格已接近翻倍。這股漲價風潮不僅影響了存儲市場,更開始向消費級設備蔓延。紅米K90定價過高的話題引發討論,雷軍在微博上回應稱,內存漲價是主要原因。
內存為何突然漲價?這背后是一個復雜的故事。內存作為電子設備的“基礎設施”,廣泛應用于手機、電腦等各類設備。其價格波動不僅受供需關系影響,更與行業周期、技術迭代密切相關。此前,存儲廠商通過技術突破降低成本,疊加PC、智能手機市場需求降溫,導致供大于求,國產廠商的加入更讓市場競爭白熱化,內存價格一度跌至谷底。
但內存行業有其獨特的“周期律”,類似“豬周期”的循環。當需求低迷時,廠商默契減產、低價清庫存;需求回暖時,則集體漲價收割利潤。這種周期通常每三到五年循環一次。然而,三星等廠商常采取反向策略,在市場低迷時擴產,以低價擠壓競爭對手,歷史上德系廠商奇夢達、日本廠商爾必達均因此退出市場。
但本輪漲價與以往不同,其持續時間可能更長,影響范圍更廣。權威機構和分析普遍認為,這輪漲價將延續數年,成為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普通消費者或許不信,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內存價格短期內難以回落。原因在于,本輪漲價不僅受周期影響,更與AI產業的崛起密切相關。
內存廠商發現,服務普通消費者的生意利潤低且不穩定,而AI行業則需求旺盛、出手闊綽。AI大模型訓練和推理對數據處理能力要求極高,內存帶寬成為關鍵瓶頸。為解決這一問題,高帶寬內存(HBM)應運而生。與傳統DDR內存的“平房設計”不同,HBM采用“樓房設計”,將芯片垂直堆疊,通過硅通孔技術連接,大幅縮短數據傳輸距離,降低功耗并提升帶寬。這種高端內存成為AI廠商的“標配”,盡管價格昂貴,但利潤率超過60%,遠高于普通DRAM業務的40%。
AI廠商不僅需求量大,還專挑貴的買。OpenAI、軟銀、甲骨文等公司聯合打造的“星際之門”項目,一口氣預定了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未來數年的大部分產能,相當于三巨頭合計產能的57%。面對如此誘人的訂單,內存廠商自然優先滿足AI需求,普通消費者的優先級被大幅降低。
NAND領域同樣如此。AI時代的數據量爆炸式增長,傳統機械硬盤(HDD)已無法滿足需求,交貨周期延長至52周。企業級大容量SSD憑借速度、功耗和散熱優勢,成為AI訓練和推理的首選。三星推出專為數據中心設計的PCIe 5.0 SSD系列,并準備量產下一代300層NAND技術;HDD巨頭希捷和西部數據則不得不縮減產線或轉向SSD。廠商們用行動表明,利潤豐厚的AI業務才是優先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