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作市馬村區九里山街道,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體驗活動讓老年群體與青少年群體跨越代際鴻溝,在無人機操控與紙飛機折疊中碰撞出溫暖火花。這場名為“翼起翱翔?趣玩科技”的互動實踐,通過構建“老少共學”的創新場景,為社區治理注入人文溫度。
活動現場,72歲的王奶奶與高一學生小陳組成“黃金搭檔”,在紙飛機折疊區展開合作。“您看機翼這里要折出45度角,這樣飛行更穩定。”小陳邊示范邊講解空氣動力學原理,王奶奶則憑借生活經驗調整紙張材質:“用報紙更輕便,飛得更高。”這種“理論+實踐”的互補模式,讓原本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當兩人合作的紙飛機劃出優美弧線時,圍觀人群爆發出熱烈掌聲。
活動設計者將科技普及分解為三個遞進環節:首場科普講座中,專業教練用方言講解無人機在農業噴灑、地質勘測等場景的應用,將“高大上”的技術轉化為“接地氣”的生活常識;隨后的紙飛機競賽環節,老人們負責結構優化,青少年負責創意設計,共同完成兼具穩定性與創新性的作品;壓軸的真機飛行體驗環節,當無人機載著老少共同繪制的“夢想涂鴉”升空時,現場歡呼聲與相機快門聲交織成一片。
這種代際融合的教育模式產生了雙向賦能效應。68歲的張大爺舉著自己設計的“雙翼滑翔機”興奮地說:“跟著孩子們學新東西,感覺自己都變年輕了!”而參與活動的學生們也收獲頗豐,初三學生小李感慨:“以前覺得和長輩沒共同語言,現在發現一起研究科技特別有意思,奶奶教我調整機翼角度的方法,比課本上的公式更直觀。”
九里山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活動是“全齡友好社區”建設的探索實踐。通過搭建科技互動平臺,既滿足了老年人“老有所學”的精神需求,又為青少年提供了“教學相長”的實踐機會,更在代際交流中消弭了數字鴻溝。數據顯示,參與活動的32組“老少搭檔”中,87%的組合成功完成所有挑戰任務,95%的參與者表示“對科技產生更濃厚興趣”。
這種創新模式正在產生持續影響。活動結束后,社區科技角新增了“銀發助教團”,由參與活動的老年人定期指導青少年進行科技制作;學校則開設“代際科技課堂”,邀請社區老人分享生活智慧。正如街道辦主任所言:“當科技成為連接不同年齡層的紐帶,社區就真正活起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