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旗科技(603341.SH)的生產車間內,一臺工業機器人正精準地完成著iPad的抓取與測試流程:機械臂伸展至工作臺,將待檢設備送入測試平臺,待檢測信號亮起后迅速取出,轉向下一道工序。這一場景背后,是智元機器人團隊研發的真機強化學習技術首次在產線中的實際應用。
傳統機器人訓練多依賴仿真環境,研發人員需在虛擬空間中構建與真實產線高度相似的數字模型,讓機器人通過反復試錯掌握操作技能。但一位與英偉達合作的仿真技術供應商指出,這種"虛擬到現實"的轉化存在顯著障礙——仿真環境中優化的策略往往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現場調試才能穩定運行,人力與時間成本居高不下。
今年上半年,某華東工廠的產線調試現場印證了這一困境。盡管僅部署了兩三臺人形機器人,但現場卻配備了數十名技術人員。某機器人企業工程師透露,每臺設備需配備超過10名工作人員進行參數校準、異常處理和數據校驗。"我們就像機器人的保姆,必須時刻確保它們不會出現意外動作。"他描述道,調試團隊需要持續監控機械臂的運動軌跡,防止物料損壞或生產中斷。
智元機器人提出的解決方案打破了這一困局。其合伙人兼首席科學家羅劍嵐介紹,通過將強化學習直接嵌入真實生產環境,機器人能以產線關鍵指標(如通過率、節拍時間、產品良率)作為訓練目標,利用現場傳感器反饋的原始信號完成策略優化。"這種模式下,部署時間可從數月縮短至分鐘級。"他強調,真實產線的動態數據能顯著提升訓練效率。
但新技術應用同樣面臨挑戰。羅劍嵐坦言,真機訓練存在物料損耗與安全風險,需通過預訓練模型和底層控制算法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為解決批量部署難題,團隊正構建本地私有云與OTA升級機制,實現不同工序間訓練經驗的共享與模型快速迭代。
不過,技術落地仍需跨越系統對接的門檻。羅劍嵐指出,真機強化學習的成功不僅取決于算法,更依賴于與工廠MES系統、PLC控制器的深度集成。"從通信協議到數據接口,每個環節都需要在實際生產中逐步打磨。"他解釋道,只有當設備層、控制層與數據層形成完整閉環,產線智能化才能真正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