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這一被譽為“工業維生素”的戰略資源,在隱形戰機、超導技術、核工業等尖端領域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其提煉與加工技術門檻極高,全球范圍內能構建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屈指可數。中國之所以能在這場資源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離不開科學家徐光憲的突破性貢獻——他開創的串級萃取理論,不僅將稀土純度提升至99.99%,更讓這項技術成為美國等國家難以復制的“中國密碼”。
1972年,面對國家對高純度稀土的迫切需求,徐光憲帶領團隊向技術高峰發起沖鋒。傳統分離方法效率低、成本高,而他提出的串級萃取理論通過精準控制萃取劑與溶液的流動路徑,實現了稀土元素的高效分離。這一創新不僅打破了國際紀錄,更讓中國從稀土進口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如今,這項技術仍是中國稀土工業的核心優勢,支撐著從航空航天到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產業升級。
在徐光憲的傳奇人生中,科學探索與人格魅力交相輝映。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稀土世界的摘星人》,以細膩筆觸勾勒出他從浙江上虞農家子弟到“中國稀土之父”的成長軌跡。書中不僅記錄了他在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求學經歷,更聚焦于他回國后扎根實驗室的日夜:如何從零開始搭建萃取裝置,如何在無數次失敗中調整參數,最終讓“中國方案”驚艷世界。書中還穿插了他與夫人高小霞的伉儷情深,以及對學生“做學問要先做人”的諄諄教誨。
另一部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一清如水:徐光憲傳》,則以更宏大的視角展現了科學家的精神世界。前七章通過檔案與訪談,還原了徐光憲在戰火中堅持求學、在海外拒絕優渥條件毅然回國、在科研黃金期轉向“冷門”稀土研究的抉擇。后半部分則深入剖析他的治學理念——從“理論必須服務于生產”的實用主義,到“數據說話、拒絕浮夸”的嚴謹態度,再到晚年設立獎學金、推動科普的赤子之心。書中特別提到,他常將科研獎金捐出,卻對實驗室的一臺老式計算器珍視有加,因為那是他“思考的伙伴”。
兩部傳記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細節:徐光憲晚年仍堅持每天到實驗室,戴著老花鏡核對數據。當被問及“為何不享清福”時,他笑稱:“稀土分離就像解謎題,每突破一步都像摘到星星。”這種對科學的純粹熱愛,或許正是中國稀土工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精神密碼。如今,他的理論仍在全球數十家實驗室被驗證,而他的故事,也激勵著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未知領域繼續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