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科算網科技有限公司與算泥AI開發者社區聯合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參與發布的《AI大模型與異構算力融合技術白皮書》正式對外公布。該白皮書聚焦大模型開發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旨在為開發者提供系統性技術指導,推動異構算力與AI大模型的深度協同發展。
報告指出,當前AI算力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態勢,每3-4個月即翻番的“逆摩爾定律”特征,使得傳統計算架構難以滿足大模型訓練需求。異構算力通過整合CPU、GPU、FPGA及ASIC等多元計算單元,成為突破算力瓶頸的核心方案。數據顯示,異構架構可將資源利用率提升30%,并通過定制化任務調度實現能效優化,其中ASIC芯片在推理場景下的能效表現尤為突出。
在技術演進層面,國際主流模型GPT-5參數規模已達3-52萬億級,Llama 4采用混合專家(MoE)架構推動開源生態繁榮;國內通義千問、盤古等模型則在多模態交互、長文本處理等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應用場景方面,AI技術正從互聯網內容生成向金融風控、醫療診斷、工業質檢等垂直領域加速滲透。
算力成本與效率矛盾日益凸顯。以模型訓練為例,成本從GPT-3時期的450萬美元飆升至Llama 4的數億美元。三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單卡算力上限形成的“算力墻”、GPU內存容量限制的“存儲墻”,以及算力增長9萬倍而帶寬僅提升30倍的“通信墻”。這些挑戰倒逼行業向異構計算轉型,通過硬件定制化與軟件優化實現性能躍升。
硬件創新層面,國產芯片取得實質性突破。寒武紀思元590、華為昇騰達芬奇架構在性能指標上已接近國際領先水平,海光DCU實現CUDA生態兼容,壁仞科技則通過近存計算架構優化數據傳輸效率。網絡優化方面,PCIe 6.0、CXL內存一致性協議、NVLink 4.0等技術顯著提升節點間通信效率,CLOS與Dragonfly拓撲結構有效降低大規模集群的通信延遲。
訓練與推理加速技術呈現多元化發展。數據并行、張量并行、流水線并行及4D混合并行策略,結合模型量化、剪枝、蒸餾等壓縮技術,實現訓練效率與推理速度的雙重提升。特別在邊緣計算場景,KVCache技術將注意力計算復雜度從O(n2)降至O(n),邊緣-云協同部署模式則通過模型分割實現低延遲推理。
國內產業實踐成果顯著。華為昇騰與字節跳動達成10萬顆910B芯片采購協議,其Atlas邊緣模塊已應用于電網巡檢與工業缺陷檢測;南京智算中心基于寒武紀芯片構建1800PFLOPS算力集群;阿里平頭哥含光800芯片通過軟硬協同優化,支撐靈駿平臺實現每秒萬億次操作能力。國家級算力網絡建設方面,“東數西算”工程已部署250條干線光纜,連接八大算力樞紐節點,OpenI啟智、飛槳等開源平臺為開發者提供全棧工具支持。
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高端芯片產能受限導致國產化替代進程受阻,國產芯片與主流框架的適配復雜度較高;液冷技術雖能降低20%-30%能耗,但PUE優化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需持續突破;聯邦學習與差分隱私技術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需平衡模型性能與隱私保護強度。技術趨勢方面,Chiplet異構集成、存算一體架構將突破內存墻限制,端側MoE模型與算力交易市場將推動AI技術普惠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