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當下,智能手機作為核心個人計算終端,正面臨被AI技術深度重構的關鍵節點。vivo在最新開發者大會上宣布戰略重心全面轉向端側AI,推出全球首款面向智能體的30億參數端側大模型,標志著這家手機廠商在AI賽道上完成從云端到端側的技術路徑切換。
vivo高管團隊在會后接受專訪時坦陳,過去一年多時間在千億級云端大模型領域的探索充滿挑戰。副總裁周圍直言,當參數規模突破2000億時,僅硬件投入就需超過200億元,而構建兩萬卡規模的算力集群僅設備成本就增加20余億元。"4000億參數模型光算力采購就要50億,其中三分之一是電費,這個成本模型不可持續。"這種現實考量促使vivo將研發資源轉向更具落地價值的端側創新。
新發布的3B端側大模型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相比前代7B模型需要3.5-4G內存占用導致高端機性能下降的問題,新模型內存占用壓縮至2G以內。在核心能力上,該模型的推理效率、任務拆解能力已超越全球多款8B參數模型,出詞速度從80tokens/s提升至200tokens/s,更突破性地實現了端側長文本處理能力。周圍強調,這些突破使端側模型首次具備替代部分云端功能的可行性。
針對用戶對AI功能過載的擔憂,vivo提出"無感化AI"設計哲學。AI OS產品總監黃梓勛解釋稱,真正的智能體驗不應依賴用戶主動觸發AI功能,而是將AI能力自然融入現有操作流程。例如系統可在錄音結束后自動生成文件名,用戶無需額外操作即可完成文件管理。這種設計理念源于vivo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AI不應創造新使用場景,而是要讓傳統功能更智能高效。
在智能體生態建設方面,vivo采取"克制共建"策略。雖然當前跨應用調用仍面臨互聯網廠商的安全授權壁壘,但公司已與高德、百度等頭部企業展開合作,預計一個月內上線首批智能體功能。這些功能聚焦用戶高頻需求,如通過優化400萬個應用操作路徑,顯著提升搶票、掛號等場景的成功率。vivo明確表示不會顛覆現有APP生態,而是構建讓用戶自由選擇服務入口的混合模式。
商業模式設計上,vivo確立端側功能永久免費的策略,涵蓋圖像識別、方言翻譯等核心AI能力。但對于內存不足4G的低端機型,若需調用云端算力實現高級功能,則可能采用成本分攤機制。這種差異化策略既保障基礎體驗,又為技術升級預留空間。
圍繞"藍心智能"戰略,vivo正構建覆蓋多設備的個人智能生態。除手機外,AR眼鏡、家庭機器人等終端將通過藍河操作系統實現能力協同。公司計劃打造通用型個人助理處理日程管理等基礎需求,同時搭建平臺連接金融、法務等專業領域服務商,形成開放的個人智能服務體系。
這場從云端狂熱到端側深耕的戰略轉型,折射出手機行業應對AI挑戰的集體思考。vivo的實踐表明,技術路線選擇需要平衡商業可行性與用戶體驗,而生態共建能力或將決定AI手機時代的競爭格局。當行業逐漸回歸理性,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價值,成為所有參與者必須回答的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