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正加速向具身智能領域挺進,通過組建內部機器人團隊開啟AI硬件新征程。這一戰略調整標志著這家科技巨頭將大模型能力從虛擬世界延伸至物理實體,與全球同行展開新一輪技術競賽。
通義千問技術負責人林俊旸在社交平臺披露,阿里巴巴已成立"機器人與具身AI專項組",重點研發能執行復雜任務的智能實體。他特別指出,基于多模態大模型構建的智能體正通過強化學習掌握工具使用能力,這類技術突破將推動AI系統突破數字邊界,實現與物理環境的深度交互。
在資本布局層面,阿里云上月完成對深圳初創企業自變量機器人的1.4億美元領投,這是其首次在具身智能領域進行戰略投資。該公司成立不足兩年已完成八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2.8億美元,其自主研發的開源模型Wall-OSS和機器人Quanta X2已實現商業化應用。
自變量機器人首席運營官楊倩透露,Quanta X2配備高精度壓力傳感器和360度旋轉清潔模塊,目前主要面向教育、養老等機構市場。盡管尚未推出消費級產品,但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其人形機器人定價已達8萬美元。公司計劃明年啟動IPO,預計五年內推出具備家庭服務能力的"機器人管家"。
全球科技產業正掀起機器人投資熱潮。軟銀集團本周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ABB工業機器人業務,這項交易將使軟銀獲得全球領先的機械臂技術和7000人研發團隊。軟銀董事長孫正義表示,此次收購旨在構建"人工超級智能+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平臺,搶占物理AI市場制高點。
行業龍頭英偉達也在強化機器人布局。公司CEO黃仁勛在股東大會上宣稱,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將創造數萬億美元市場,英偉達目標是為數十億臺智能設備提供核心算力。花旗銀行預測,到2050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7萬億美元,這一預期促使風投資本加速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阿里巴巴的硬件轉型具有顯著技術積累優勢。林俊旸團隊此前開發的多模態交互系統已能同時處理語音、圖像和文本輸入,這種跨模態理解能力為機器人研發奠定了關鍵基礎。通過整合云服務、算法研發和資本運作,阿里正構建覆蓋軟硬件的全鏈條競爭力。
當前具身智能發展仍面臨技術挑戰。自變量機器人承認,其產品在運動控制、環境適應等方面與聊天機器人存在代差。但行業普遍認為,隨著大模型與傳感器技術的融合,機器人將在三年內實現從專用設備向通用智能體的跨越,這場變革將重新定義人機協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