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近日公布了一份備受矚目的榜單,揭示了30家Tokens消耗量突破萬億大關的企業名單。這些企業被視為AI應用領域的“重磅玩家”,其Tokens消耗規模不僅反映了技術投入的深度,更折射出AI商業化的真實需求。
榜單中,初創企業與規模化企業幾乎平分秋色,黃色背景標注的初創公司多由聯合創始人直接對接API,而紫色背景的成熟企業則通常由AI部門負責人負責。這份名單按對接人姓氏排序,不涉及排名先后,卻暗含了AI生態的多元格局:從語言學習到代碼開發,從醫療轉錄到視頻生成,覆蓋了教育、企業服務、數據分析、內容創作等十余個領域。
語言學習平臺多鄰國(Duolingo)是榜單中的“用戶量王者”。這家以游戲化課程設計聞名的企業,早在2023年便接入GPT-4,推出“Duolingo Max”功能。系統不僅能根據學習者表現動態調整題目難度,還能模擬情景對話并解釋錯題。如今,其月活躍用戶超7000萬,龐大的用戶基數與高頻交互模式,使其長期穩居Tokens消耗前列。
多模型聚合平臺OpenRouter則代表了AI基礎設施的新趨勢。由Alex Atallah創立的這一平臺,通過統一API調用GPT、Claude、Gemini等模型,解決了不同模型調用分散的痛點。其創始人認為,Tokens的使用量比模型參數更能反映真實價值——只有被頻繁調用的產品,才能證明其市場潛力。自2024年起,該平臺的Tokens消耗量持續攀升,如今已成為頂級模型的中轉節點。
在線設計平臺Canva的崛起,則體現了AI對創意領域的顛覆。這家澳大利亞公司以“人人都是設計師”為理念,用戶無需專業軟件即可完成海報、簡歷等設計。集成AI后,其多模態內容生成(如圖像、版式、視頻)需要多輪交互優化,Tokens消耗遠超文本問答。高頻的使用場景與復雜的設計需求,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Tokens怪獸”。
AI原生搜索引擎Perplexity的案例更具技術代表性。其底層架構采用多階段流水線,每次搜索需并行處理多個網頁,進行嵌入、摘要與評估。與傳統搜索不同,它的每次查詢都包含數十次小規模模型調用。加上月活躍用戶超2000萬,其Tokens密度甚至可與ChatGPT媲美。
這些企業為何能消耗如此巨量的Tokens?高頻交互、任務復雜度與平臺化效應是三大核心原因。例如,Perplexity、Notion等產品用戶日均使用次數遠超低頻場景;Canva等應用需處理文本、圖像、版式等多維度信息,推理鏈條更長;而OpenRouter、Tiger Analytics等平臺則通過集中分發需求,形成流量中心,推動Tokens指數級增長。
行業對Tokens的關注已延伸至商業化標準。今年初,業內提出“日均10億Tokens消耗”作為大模型落地的價值紅線。這一指標不僅能反映業務是否跑通、需求是否真實,更被視為大模型商業化的新門檻。例如,日均消耗10億Tokens的企業被稱為“Tokens獨角獸”,這一標準比融資估值更能客觀反映業務進展——畢竟,Tokens消耗如同用電量,難以造假。
從榜單來看,單客戶百萬億、千萬億Tokens消耗的未來并非遙不可及。當AI應用從“技能測試”轉向“真實需求驗證”,Tokens消耗量正成為衡量技術落地的重要標尺。無論是教育、醫療還是企業服務,那些能持續消耗Tokens的企業,或許正在書寫AI商業化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