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晨霧未散,勁牌茅臺鎮酒業的智能釀造車間內,機械臂正以毫米級精度操控酒甑,紅外測溫與超聲波測高技術同步運行,將傳統醬酒釀造中的“輕撒勻鋪”技藝轉化為精準的數學模型。曾經依賴老師傅“手感”把控的關鍵環節,如今在工業機器人的執行下,成為可量化、可復制的標準化流程。
“機器人通過紅外成像探測溫度,超聲波測量酒醅高度,實現智能化上甑,酒損率顯著降低。”釀造三車間3-1班副班長李陽指著正在運作的設備介紹。車間內,一條長達120米的攤釀板鏈系統貫穿全流程,從蒸糧到起堆,全程無需人工干預,僅需在操作臺設定參數,系統即可精準復刻最優工藝。李陽強調:“每一批酒的口感都能穩定在同一水準,這是傳統釀造難以實現的。”
智能設備的穩定運行,源于酒企對醬酒工藝的長期深耕與數據積累。從原料到成酒,每一個環節的關鍵數據均被精準記錄,并反哺于智能化技術研發。通過持續優化智能釀造體系,酒企不僅保障了酒質穩定性,更讓設備“讀懂”了傳統工藝的精髓。
如果說智能技術是醬酒產業的“新引擎”,那么環保投入則是守護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在酒業的污水處理站中控室,工作人員實時監控水質指標與設備運行參數,確保廢水處理全程達標。新建的污水處理站總投資8000萬元,日處理量從600噸提升至1100噸,采用多級生化處理工藝,使排放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三類。
“處理達標后的水還可循環使用,每年節約自來水約2萬噸。”環保管理部部長汪召良指著數據屏幕說。新污水處理站的擴建,不僅滿足了生產廢水處理需求,更通過資源循環利用提升了治理效率,為產業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實支撐。
夕陽下,銀灰色的智能車間內,機械臂仍在有序作業。傳統工藝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在此刻具象化為一場跨時空的對話。當處理后的清水匯入赤水支流,千年釀酒智慧正以科技為筆,書寫新的生態篇章。
“我們將持續加大環保與科技創新投入,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產品品質。”組織運營部副部長向海成表示,通過技術升級深化污水治理,探索資源循環利用,同時迭代智能釀造設備與信息化管理系統,讓傳統醬香在保留“老味道”的同時,煥發科技賦能的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