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人類大廚與AI炒菜機器人誰能復刻中餐‘鍋氣’”的直播對談,將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與橡鹿機器人創始人楊建成推至公眾視野。這場以試吃為載體的對話,不僅展現了科技與味覺的碰撞,更揭示了餐飲行業變革的新路徑。
“這盤菜,我吃不出是機器人炒的還是師傅炒的。”周鴻祎在試吃后直言。作為科技圈知名的“吃貨”,他特意空腹赴約,只為驗證炒菜機器人的真實水平。他進一步解釋,AI的學習能力遠超人類想象,所謂“機器味”終將隨著技術迭代消失,而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平衡才是關鍵。
橡鹿機器人的研發邏輯,直指餐飲業的核心痛點。創始人楊建成曾任職香格里拉集團CTO,深諳中餐后廚的困境:廚師招募難、高溫環境留人難、菜品標準化更難。因此,公司自2021年成立便聚焦商用場景,通過毫米級控溫、精準投料等技術,實現“萬臺設備同菜同味”“單臺設備萬次操作同味”的突破。目前,其累計出貨量已近萬臺,商業價值初步顯現。
這種技術革新帶來的改變是三重的:人力成本降低、菜品質量穩定、后廚環境改善。周鴻祎特別提到,機器人現炒與預制菜的結合,能同時滿足消費者對“現做”的期待和對效率的需求。“消費者不排斥預制菜,但排斥不新鮮、不干凈的預制菜。機器人炒菜既能保證現炒的煙火氣,又能通過技術控制品質,這是三贏的解決方案。”
楊建成則補充了另一層視角:機器人炒菜并非預制菜的替代品,而是互補者。例如,茄子需提前油炸才能快速成型,這類預處理仍需存在;但機器人能根據用戶口味調整酸甜度、辣度,甚至讓普通人通過手機APP自定義菜譜,降低烹飪門檻。“預制菜的土豆絲可能千篇一律,但機器人能調出川味、粵味甚至私人定制味。”
這場對談并未陷入“機器替代人類”的焦慮,反而勾勒出協作共生的圖景:機器人負責重復性、標準化的工作,人類大廚則專注于創意研發和傳統技藝傳承。楊建成透露的“123公式”更具象化地體現了這一點——一名廚工操作兩臺機器,效率可抵三名大廚,這對連鎖餐飲的擴張至關重要。
對話尾聲,話題延伸至產業生態。周鴻祎建議,炒菜機器人不應止步于設備,而需構建涵蓋配料、凈菜供應的完整生態。楊建成回應稱,公司計劃今年四季度推出月租商業模式,整合上下游資源,進一步降低餐飲企業的運營門檻。
直播間里,機器人清洗鍋具的機械聲與人類整理灶臺的動作交織,空氣中殘留的菜香仿佛在訴說:這場變革沒有絕對的贏家或輸家,只有技術與傳統的相互成就。當炒菜機器人成為后廚新工具,人類大廚的經驗與機器的效率正共同塑造餐飲業的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