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聞傳播學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它不僅融合了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精髓,還深入探索了信息傳播的內在規律及其對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從新聞采編的實踐操作到傳播理論、媒介作用及受眾行為研究的深入探討,新聞傳播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世界的獨特窗口。
為了幫助讀者在這一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我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新出版的新聞傳播學書籍,以饗讀者。
其中,《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研究》一書,由劉德寰、孟艷芳、王袁欣等學者共同撰寫,于2025年5月正式出版。該書結合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實際案例,分析了媒介信息獲取、媒介公信力、媒介社會治理和媒介技術等方面的變革趨勢,提出了構建媒介融合科學評估指標體系的方案,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系統性的中國方案。
《現代新聞與生活世界》一書則聚焦于新聞與生活世界之間的關系,由李泓江所著,于2024年12月面世。該書以“傳統—現代—晚期現代”為框架,深入探討了不同歷史語境下生活世界與新聞的內在聯系,提出了人類交往三階段、世界侵入個人時代等原創性命題,為新聞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的研究范式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變革。張騁所著的《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學創新》一書,于2025年3月出版。該書從媒介現象學的路徑出發,超越了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傳播學研究范式,提出了關注“媒介與人類存在之間關系”的新研究范式,為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轉向。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社會誠信建構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方艷所著的《互聯網時代的社會誠信建構》一書,于2024年11月出版。該書從社會建構論的角度出發,深入研究了社會誠信這一社會議題的主觀性特質,提出了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打破信息孤島、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新格局。
人工智能在傳播領域的應用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楊旦修所著的《人工智能傳播倫理與治理》一書,于2024年7月出版。該書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中存在的數據倫理和算法倫理風險,為人工智能傳播倫理風險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參考。
智能手機對兒童數字化成長的影響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話題。高曉瑜所著的《智能手機與兒童的數字化成長》一書,于2024年10月出版。該書深入探討了智能手機如何打破原有的時空概念,對兒童成長和親子關系產生的影響,為家長和教育者提供了在數字時代教育子女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