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4S店保養套路的消費者經歷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車主老王上月前往某品牌4S店為愛車做例行保養,原本預算2000元,結果結賬時費用竟飆升至6000多元。維修師傅嚴肅指出剎車盤問題嚴重,聲稱“再開要出人命”,這讓老王驚恐萬分,當場付款。然而,回家后仔細查閱保養手冊,老王發現自己可能遭遇了不必要的過度維修。
老王的遭遇并非個例,4S店的保養套路已成為不少車主心中的痛點。其中,“小病大治”最為常見。例如,有的車主僅因車燈不亮進店維修,卻被建議更換火花塞、清洗油路,費用從幾百元驟增至數千元。更有甚者,某車主因發動機故障燈亮進店,被要求更換價值3800元的氧傳感器,而路邊的小修理廠師傅僅需擰緊一個松動的插頭便解決了問題。
除了“小病大治”,4S店還擅長“偷梁換柱”。一些不良商家會將翻新件冒充新件,或是以次充好。例如,承諾更換原廠雨刮器,實則安裝山寨版;更換水泵后車輛反而漏防凍液,拆開一看,密封圈竟是用502膠粘的。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制造焦慮”也是4S店常用的手段。一些維修人員會夸大車輛問題,如聲稱“發動機快報廢了”、“剎車片只剩1毫米”,以此誘導車主進行不必要的維修。實際上,這些問題可能只是正常老化或根本不存在。例如,皮帶表面裂紋被比作掌紋,是正常現象;而節氣門清洗廠家建議的周期是3萬公里一次,但4S店卻會頻繁建議車主進行清洗。
更讓車主寒心的是“翻臉不認賬”。有車主在保修期內反映變速箱異響,4S店卻稱“正常現象”;剛過保修期一個月,車輛便出現故障,維修費用高達兩萬多。面對車主的質疑,4S店卻推卸責任,稱“你開車方式不對”。
面對4S店的種種套路,車主們應如何防坑?專家建議,車主在保養時應要求帶走舊件,以防翻新或調包;同時,要仔細查閱保養手冊,不要被維修人員的恐嚇所迷惑;在決定維修前,務必逼問維修人員三句話:“這項目保修嗎?”、“檢測數據給我看”、“先不修,考慮下”。這些措施有助于車主避免成為“待宰肥羊”,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