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日炎炎,中國消費者對冷飲的需求激增,這不僅帶動了冷飲市場的繁榮,還意外點燃了一場食品外賣補貼大戰的新戰火。
電商巨頭如京東與淘寶旗下的天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奶茶和咖啡進行降價促銷,將這些日常飲品變成了吸引顧客的“賠本賺吆喝”商品,力求在迅速崛起的即時零售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瀏覽這些平臺,不難發現令人咋舌的超低價格:京東上,一杯冰美式僅需5.9元;而蜜雪冰城的雙杯藍莓茶組合更是低至3.9元。在淘寶上,諸如奈雪的茶等曾經的高端品牌,如今也只需7元一杯,而阿姨奶茶等品牌更是從6元起售。這些大幅度的折扣,即便是那些自嘲會因貪杯而發胖的消費者也難以抗拒。
數據顯示,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聚劃算和餓了么平臺在5月26日單日處理訂單量超過4000萬筆,其中茶飲和咖啡類訂單占據了四分之一,約1000萬筆。
價格的驟降引發了兩大關鍵問題:5元一杯的飲品在更廣泛的外賣經濟中意味著什么?為何平臺首選茶和咖啡作為開戰的武器?
首先,飲品行業本身已發生巨變。一年多以來,包括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和阿姨奶茶在內的六大茶飲品牌相繼上市。這些上市公司憑借規模和財力,足以應對價格戰并大肆擴張。例如,蜜雪冰城在全球擁有超過4.6萬家門店,而阿姨奶茶也接近1萬家。
如此規模使得這些品牌相較于小型地方品牌更能承受補貼的影響。同時,在超低價格引發食品安全擔憂的時代,知名品牌更能贏得消費者信任。在許多人心目中,知名品牌更為安全。
相比之下,咖啡領域雖然同樣由瑞幸、COSTA和星巴克等幾大品牌主導,但規模卻不及茶飲品牌。除前三名外,瑞幸咖啡約有4000家門店,而Manner和Tims等品牌則徘徊在1000家左右。全球品牌Costa在中國大陸的門店數量甚至不足500家。
結果是,咖啡連鎖品牌在規模上無法與茶飲品牌匹敵,因此在補貼驅動的價格戰中更為脆弱。然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5元一杯的咖啡或奶茶的價格已與瓶裝水相當,徹底改變了消費者的預期。
但這場戰役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對于電商平臺而言,茶和咖啡不僅僅是廉價的飲品,更是贏得中國蓬勃發展的即時零售市場的敲門磚。
與傳統外賣集中于午餐和晚餐時段不同,即時零售在晚間和深夜時段尤為活躍,涵蓋從冷飲到酒精飲品甚至成人用品等。這意味著平臺需要為消費者創造新的消費習慣和使用場景。而一杯經濟實惠的茶或咖啡,無疑是全天候的理想選擇,尤其是在炎熱的夏日午后。
京東和淘寶正重新定位自己,不再僅僅是外賣平臺,而是全天候的綜合零售平臺。茶和咖啡憑借其廣泛的吸引力和高消費頻率,成為連接餐飲外賣和生活方式消費的橋梁。
這場變革同樣影響著消費者的心理:他們無需再為不同需求打開不同的應用。無論是午餐點餐還是下午3點的一杯冷飲,同一個平臺都能滿足,從而增強了用戶的粘性,強化了品牌全天候的存在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網絡上流傳的視頻顯示,咖啡店的員工因應接不暇的補貼訂單而倍感壓力,甚至有人因不堪重負而落淚。對于一些品牌而言,殘酷的價格戰已超出可持續的范圍,引發了對行業定價結構長期受損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