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的一則報道揭露了網絡平臺直播間內防曬衣市場的亂象。在主播們天花亂墜的推銷中,那些標榜著“50+”高效防曬的衣物,實際上卻大打折扣。以徐州海諾服飾為例,該公司宣傳的防曬衣防曬指數實為“30+”,遠低于宣傳標準。更令人震驚的是,商家不僅利用紫外線感應卡誤導消費者,連兒童款防曬衣也未能幸免于難。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徐州海諾服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法定代表人韓勇立,注冊資本為10萬人民幣,主要業務范圍涵蓋服裝銷售、加工及百貨零售。值得注意的是,從2016年至2024年的企業年報中,該公司參保人數始終為零,這不禁讓人對其經營規模和實力產生質疑。
在直播間的熱鬧背后,是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難以辨識。而徐州海諾服飾并非孤例,多家企業因防曬衣質量問題被罰。例如,2024年11月,上海迪治爾服飾有限公司因一款男式防曬衣不合格,被沒收違法所得并罰款;同年7月,望江酷迎服飾有限公司也因銷售不合格兒童防曬衣而受到處罰。這些案例無一不在警示,防曬衣市場亟待規范。
在這些被罰的企業中,無錫網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尤為引人關注。該公司因一款女士涼感寬松防曬衣抽檢不合格,被罰款并沒收違法所得。這一連串的處罰,無疑是對防曬衣市場亂象的一次有力打擊。
消費者在購買防曬衣時,往往依賴于商家的宣傳和直播間的展示。然而,這些看似誘人的宣傳背后,卻隱藏著諸多陷阱。一些商家利用消費者對防曬知識的缺乏,故意夸大產品的防曬效果,甚至使用虛假手段誤導消費者。
為了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監管部門應加大對防曬衣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不合格產品。同時,消費者也應提高警惕,學會辨別產品的真偽和質量。在購買防曬衣時,不僅要關注產品的宣傳效果,更要查看產品的相關認證和檢測報告。
網絡平臺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作為連接商家和消費者的橋梁,平臺應加強對商家的審核和管理,確保商家所售商品的質量和安全。對于存在虛假宣傳和不合格產品的商家,平臺應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處罰和下架。
總之,防曬衣市場的亂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來整治。只有監管部門、消費者和網絡平臺三方攜手合作,才能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防曬衣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