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關于汽車油耗的新規引發了廣泛討論,社交媒體上對此反應熱烈。有人預言燃油車即將走向沒落,甚至有人戲稱發動機即將成為歷史文物,更有不少人感嘆燃油情懷的終結。然而,真相或許并非如此悲觀。
盡管電動車市場如火如荼,但燃油車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別是在高端市場,寶馬、奔馳、奧迪等豪華燃油車不僅是出行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這些品牌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品牌溢價,是電動車難以匹敵的。燃油車在保值率、流通性等方面也優于電動車,成為商務人士和收藏愛好者的首選。
另一方面,燃油車的產業鏈龐大且復雜,涉及眾多就業崗位和地方經濟。以一汽和東風為例,它們所在的城市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燃油車制造與配套體系。如果貿然禁止燃油車,將對地方經濟和就業造成巨大沖擊。因此,政策制定者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必然會采取更為謹慎和柔和的方式。
電動車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不少痛點。充電難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在一線城市的老舊小區,安裝充電樁幾乎成了奢望。而在三四線城市或偏遠地區,充電基礎設施更是匱乏。電動車在冬季續航會大幅下降,給車主帶來不小的困擾。為了滿足未來電動車的出行需求,電網、配電和道路服務系統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重構和升級,這將是一項耗時耗資的巨大工程。
在全球范圍內,燃油車的命運也在重新審視。在美國,由于地理和人口分布的原因,充電樁建設成本高,很多人仍然偏愛大排量的燃油車。而在歐洲,盡管曾高調提出禁售燃油車的計劃,但面對本土車企失業潮和技術短板等現實問題,不少國家已經開始調整政策方向。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紛紛放寬了禁燃時間表,繼續依賴燃油車維持市場運轉。
未來汽車市場的走勢已經逐漸明朗:油電將長期共存并互相競爭。在短期內,電動車將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燃油車仍將在SUV、豪車和商用車等細分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應更加理性。條件允許的家庭可以采取“一電一油”的組合方式,日常通勤使用電動車,長途出行則依賴燃油車。對于注重實用性和有續航焦慮的用戶,插混或增程車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而在二三線城市,由于充電條件不成熟,燃油車仍然是省心的選擇。
新能源汽車價格戰已經席卷整個市場。從比亞迪到小鵬、問界等品牌,紛紛開啟降價促銷模式。然而,這也導致二手車市場陷入困境。電動車貶值速度驚人,一輛開了三年的電動車折價可能高達70%,且難以出手。相比之下,燃油車雖然也面臨貶值問題,但維修方便、成本可控且使用周期長,在二手市場上仍有一定價值。
面對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不少國產燃油車品牌開始尋求海外市場的機遇。例如名爵通過匈牙利進入歐洲主流市場,奇瑞和比亞迪則在墨西哥設廠繞道北美。中國品牌因質優價廉在東南亞市場迅速走紅。更具戰略意義的是吉利的全球化布局,通過入股沃爾沃、雷諾和戴姆勒等國際品牌,推動中國產能全球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