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焦煤市場的動蕩引發了廣泛關注。2025年5月,焦煤期貨價格單月大幅下滑20%,年內累計跌幅更是超過了38%,這一劇烈波動將煤炭行業的困境暴露無遺。
作為煤炭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焦煤的價格走勢一直備受矚目。而此次價格暴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鋼鐵產業的持續低迷是主要原因之一。2025年前四個月,全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5.2%,其中建筑鋼材需求因房地產投資萎縮而大幅減少,導致鋼廠紛紛減產。以河北地區為例,部分鋼廠的焦炭采購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0%,這直接倒逼焦化廠減少焦煤庫存,形成了“需求下降—采購減少—庫存積壓”的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焦煤供應端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山西、內蒙古等主產區雖然設定了增產目標,但下游需求不足導致港口庫存持續攀升。截至2025年5月底,全國焦煤港口庫存較年初增長了45%,進一步加劇了價格下行壓力。這種“增產難減庫”的矛盾,使得焦煤市場陷入了困境。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能源結構轉型對傳統能源需求的長期壓制。隨著我國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的不斷提升,煤炭作為火電燃料的剛性需求正在被逐步削弱。據測算,每提升1%的風光發電占比,將減少火電耗煤約2000萬噸。這一趨勢使得焦煤等傳統能源的市場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政策層面的“雙碳”目標也加速了煤炭行業的洗牌。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技術指南》要求重點區域鋼企在2026年底前完成焦化環節全流程改造,這導致中小鋼廠因成本壓力過大而被迫退出市場,大型鋼企則通過“長協鎖價”方式壓低焦煤采購成本,使得焦煤市場的議價權進一步向下游轉移。
在價格暴跌的背景下,焦煤市場的區域分化特征愈發明顯。進口煤因其性價比優勢成為壓垮國內煤價的“最后一根稻草”。以蒙古焦煤為例,其進口到廠價已降至1200元/噸附近,較國內同品質煤低30-50元/噸,這使得進口煤在河北等市場占據了較大份額。
焦煤價格暴跌的影響在行業內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和領域分化。鋼鐵產業集中的華北、華東地區受沖擊最為嚴重。山東作為鋼鐵大省,2025年粗鋼產量同比減少8%,焦煤采購量同步下降。同時,該省近期出臺的焦化產能環保改造政策也迫使企業壓縮高能耗生產環節,進一步抑制了焦煤需求。
在供應端,主產區的產能擴張與需求疲軟形成了鮮明對比。山西作為全國最大焦煤產地,雖然設定了增產目標,但部分低硫煤企因環保限產而被迫減產,而高硫煤則因下游接受度低而面臨滯銷壓力。這種供需矛盾使得焦煤市場價格分化加劇。
政策層面的正反博弈效應也顯著影響著焦煤市場。一方面,“雙碳”目標加速了落后產能的淘汰和煤企的清潔化轉型;另一方面,火電靈活性改造雖然提升了調峰收益,但單位發電耗煤量下降,長期看仍將減少煤炭消費總量。這種政策導向使得依賴傳統燃煤發電的地區和資源型城市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壓力和就業風險。
焦煤市場的動蕩不僅反映了當前煤炭行業的困境,也預示著能源結構轉型的長期挑戰。在“雙碳”目標下,煤炭行業必須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加速向高硫煤綜合利用、低灰低硫優質煤種聚焦,并通過“煤—焦—化”一體化最大限度增加附加值。同時,煤企還需要主動擁抱新能源,探索風光火儲一體化模式,以適應能源革命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