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涉及工傷保險待遇的糾紛案件做出了終審判決。這起案件的主角是南通某餐飲公司及其超齡員工李某,因公司未為李某繳納工傷保險,導致其在遭遇工傷后,公司需承擔高達61438元的賠償費用。
事情發生在2023年2月2日,李某作為南通某餐飲公司的服務員,在下班途中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導致右側恥骨骨折和多發肋骨損傷。盡管李某已達到退休年齡,但由于未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且事故發生在她下班的必經路線上,因此二審法院依法認定該事故為工傷。這一判決不僅為李某爭取到了應有的賠償,也揭示了餐飲行業普遍存在的用工風險與成本管控問題。
餐飲行業的用工現狀令人擔憂。據《2024年餐飲行業用工白皮書》顯示,全國餐飲企業中60歲以上員工占比高達18.7%,部分連鎖餐廳55歲以上員工占比甚至超過30%。由于年齡限制,這部分員工往往無法繳納工傷保險,許多企業只能提供意外險作為保障。然而,意外險并不能完全替代工傷保險的法定責任,特別是在工傷認定方面存在特定要求。
餐飲業的特殊工時制度也增加了員工在上下班途中的風險。數據顯示,餐飲從業人員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普通行業的2.3倍。而傳統雇主責任險主要覆蓋工作場所內的風險,對于發生在上下班途中的事故往往無法提供有效保障。這也正是李某案件中,餐飲公司面臨高額賠償的原因之一。
除了直接的經濟損失,工傷事故還對企業經營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一方面,工傷導致核心員工崗位空缺,臨時招聘成本增加且新員工培訓期影響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工傷亡糾紛若進入執行階段,企業可能被列入勞動保障失信名單,影響資金流轉及商業合作。處理不當還易引發員工信任危機,導致離職率上升,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應對這些風險,餐飲企業亟需建立系統性的風險防控機制。關鍵在于構建“基礎社保+商業保險補充+用工規范管理”的綜合體系。今元集團旗下的康康ODS品牌提供了靈活的“超短期商業保險”產品,可根據餐飲行業的用工特點,精準覆蓋高頻風險場景,有效填補保障缺口。例如,按天投保、靈活覆蓋,以及快速理賠、減少糾紛等特點,使得該產品成為餐飲企業應對用工風險的有力工具。
在構建風險防控體系的同時,企業還需關注政策動態,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工具。例如,北京、上海、江蘇等七省市試點的“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雖然目前未直接覆蓋餐飲業,但其制度創新對完善勞動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江蘇、浙江等地試點允許企業為特定年齡內的超齡員工單獨參加工傷保險,也為餐飲企業提供了新思路。
在用工成本管理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優化用工結構、降低人力成本等方式來減輕負擔。例如,為聘用退休返聘等就業困難人員申請社保補貼,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優化企業用工結構。同時,企業還應加強員工安全培訓,提高員工安全意識,降低工傷發生率。
最后,從“被動兜底”到“主動防御”,餐飲企業需樹立風險防控意識,將員工保障轉化為品牌競爭力。通過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利用數字化工具等手段,企業不僅能有效降低風險,還能提升員工忠誠度和品牌信譽,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