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維修服務作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一環,本應帶來便捷與安心,然而,市場中的種種亂象卻讓不少消費者深感困擾。一些不良商家采取低價策略吸引顧客上門,卻在維修過程中巧立名目、坐地起價,甚至使用質量低劣的配件進行替換,將小問題夸大化,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更為嚴重的是,消費者在遭遇這些不法行為后,往往面臨著維權難的困境。由于證據難以收集、投訴渠道不暢等原因,許多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四處碰壁,不得不承受高昂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一些商家甚至誘導消費者脫離正規平臺交易,使得售后服務無跡可尋,進一步加劇了維權難度。
為了有效整治家電維修市場的亂象,業內專家紛紛呼吁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健全服務商信用評價體系,并對外公布家電維修“白名單”,以引導消費者選擇信譽良好的服務商。同時,專家還建議平臺方推出“一口價”服務,實現服務流程的標準化與透明化,讓消費者在維修過程中能夠明明白白消費,不再擔心被“宰”。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我國家電維修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26.7萬家,且仍在持續增長中。僅在2025年,就已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8600余家。這些企業中,江蘇省的家電維修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之首,占比高達27.6%,廣東省和山東省則緊隨其后,分別擁有超過1.6萬余家和1.6萬余家相關企業。
然而,在龐大的企業數量背后,也隱藏著一定的風險。據天眼查風險數據顯示,涉及司法案件的家電維修相關企業約占總數的1.19%。這一數據提醒我們,在享受家電維修服務帶來的便利時,仍需保持警惕,選擇正規、信譽良好的服務商,以免落入不法商家的陷阱。
家電維修市場的亂象亟待整治,相關部門、平臺方以及消費者本身都應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公平、透明、規范的家電維修市場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家電維修服務帶來的便捷與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