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食行業的風起云涌中,不少創業者找到了新的財富密碼。近年來,隨著傳統商鋪轉讓潮的加劇,餐館和奶茶店紛紛尋求出路,而零食集合店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了市場上的新寵。
李曦,一位商鋪轉讓中介,對這一現象深有感觸。他見證了無數餐館和奶茶店的黯然離場,但同時也目睹了零食店如何成為市場的“救命稻草”。在江浙地區的鄉鎮,一家零食店以53萬的價格迅速轉讓成功;而在二線城市,一家標價100萬的店鋪更是吸引了客戶連夜乘坐高鐵前來考察。
零食量販行業以其驚人的增長速度,持續創造著造富神話。兩大巨頭——鳴鳴很忙和萬辰集團(好想來母公司),近年來以近200%的年復合增長率,向市場展示了其“暴力崛起”的實力。即將登陸港股的鳴鳴很忙,去年更是實現了8億的凈利潤,同比大增284%。
盡管市場上“轉讓潮”已經來襲,但許多創業者并未放在心上,甚至選擇反向抄底。他們認為,前一家店鋪的失敗只是因為沒有找準經營門道,自己接手后定能扭轉乾坤。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盡管有1094家典型連鎖零食品牌門店關閉,但仍有1400家新店開張。
大雄,一位曾經的創業者,四年前被一家零食店前的長隊所吸引,深入了解后被該行業的盈利能力所震驚。他發現,一些在包郵區開了十幾家零食店的老板,十年間掙下了千萬身家。經過慎重考慮,大雄決定加盟一家零食量販品牌,他看中了該行業“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商業模式。
大雄總結道,零食店吸引人的第一大殺器就是便宜。例如,便利店中3塊一瓶的可樂,在零食店只要1塊7;外面的鹵蛋1塊一個,在這里只要6毛。這種極致的性價比,讓顧客難以抗拒。而要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維持低價,最佳的方式就是“以規模向上游換議價權”。大雄選擇的零食量販品牌,正是憑借其龐大的門店數量和集中采購的優勢,撐起了“低價”標簽。
然而,零食店的生意并非一帆風順。大雄雖然開店初期賺得盆滿缽滿,但很快就遇到了招人難的問題。由于零食店SKU眾多,店員工作繁重,導致普通員工流失率極高。而店長不僅要負責招聘和管理員工,還要處理店鋪日常運營等繁瑣事務,工作量巨大。大雄開出高薪卻仍難以招到合適的店長,這讓他意識到零食店背后的艱辛。
萍萍的零食店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她原本看好城市富人區的消費潛力,開了一家高端零食店。然而,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加上頻繁的進貨支出,讓她的店鋪凈利率只有個位數。年流水百萬級的門店,到手利潤卻只有二十多萬,遠不如去打工。
大雄在創業過程中也發現了零食店的一些潛在風險。他認為,零食這行玩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下沉市場租金和人工更便宜,消費潛力巨大。然而,他在某中部人口大省的縣城開店時,卻發現當地人收入較低,對零食的支出有所縮減。這讓他意識到選址的重要性,一旦選址不慎,就可能面臨高昂的學費。
隨著零食加盟店的日益增多,行業內的競爭也愈發激烈。章章是一位零食店加盟商,他發現自己的店鋪周圍突然冒出了許多同類店鋪。為了爭搶客流,他不得不參與價格戰,導致營業額大幅下降。同時,總部強制配貨的壓力也與日俱增,讓他倍感壓力。
小品牌加盟商的生存環境更為惡劣。筱靚以低價接手了一家零食店,但不久后就發現周圍同類店鋪激增,價格戰愈演愈烈。而品牌方在供應鏈出現問題后,更是無力支持加盟商打價格戰。筱靚的店鋪一步步走向倒閉的邊緣,她才恍然大悟自己接手的不過是一個燙手山芋。
盡管零食行業競爭激烈,但仍有許多創業者前赴后繼地涌入這個市場。他們相信,只要找準門道、精心經營,自己就能成為那個笑到最后的幸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