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能集團在智慧礦山技術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于2025年5月15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伊敏露天礦成功部署了其自主研發的“華能睿馳”無人純電動礦用卡車編組。此次部署標志著全球首次實現百臺級別的無人純電動礦用卡車協同作業。
這一壯舉背后,是一個由華能集團攜手徐工集團、華為和國網智慧車聯網共同組成的創新團隊,他們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終于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包括高寒環境下的純電驅動技術、智能換電系統以及多模態感知融合技術。這些成就不僅樹立了無人駕駛電動礦用卡車領域的三項世界紀錄:最大噸位達到90噸、最快運行速度達到50公里/小時,以及最低運行溫度低至-40℃。
在核心技術方面,該項目依托華為云構建的高精眾包地圖技術,實現了礦區多源數據的實時采集與三維地圖的動態生成,從而確保了裝排土路線的精準規劃與自動化運輸流程的高效執行。5G-A網絡的引入,為車云協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使得100臺礦用卡車能夠在遠程控制與高清視頻回傳方面穩定運行,伊敏露天礦也因此成為了全球首個5G-A露天礦。
在能源管理方面,每臺礦用卡車搭載了564千瓦時的磷酸鐵鋰電池組,單次換電僅需6分鐘,滿電狀態下可載重90噸行駛約60公里。所有動力均來自礦區排土場的光伏綠色電力,實現了運輸環節的零碳排放。據統計,這100臺礦用卡車每年可替代柴油超過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萬噸,相當于種植了260萬棵冷杉樹。
智能換電系統采用了模塊化設計,使得電池組能夠快速更換,配合云端能源管理平臺,確保了車輛能夠24小時不間斷作業。這一系統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大大降低了維護成本。
在極端環境適應性方面,礦用卡車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感知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夠在低照度環境下穩定感知障礙物并自動繞行。作為國內首個取消駕駛室的無人礦用卡車項目,該項目將人員與惡劣環境完全隔離,消除了人為操作風險,同時顯著提高了作業安全性和車輛性能。
該項目的成功投運,不僅標志著我國礦山無人駕駛技術從實驗階段邁入了規模化應用的新階段,還為全球智能礦山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據測算,這些無人礦用卡車的綜合運輸效能達到了人工駕駛的120%,每年可節省人工成本超過4000萬元,設備維護成本降低了15%,輪胎壽命延長了20%,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專家鑒定認為,該技術成果整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特別是在極寒環境適應性和車云協同效率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未來,華能集團計劃在伊敏礦區逐步擴大無人礦用卡車的規模至300-500臺,并將這一技術復制到新疆沙爾湖等礦區,進一步推動智慧礦山技術的發展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