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機動車年檢作為確保車輛安全與環保的重要環節,一直備受車主們的關注。年檢不僅是對車輛安全性能的全面體檢,更是減少尾氣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然而,一些機動車排放檢驗第三方機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車檢站,卻在利益驅使下,走上了違法違規的道路。
2024年下半年,沈陽市生態環保部門在對機動車檢測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時,發現了一家檢測機構的異常數據。這家機構的OBD(車載自動診斷系統)編碼出現了大量重復,從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竟有13000條編碼完全一致。OBD系統本應從發動機運行狀況監控尾氣排放,一旦超標立即發出警示。但在年檢中,它首先被用來讀取數據,通過后才能進行尾氣采樣檢測。如此大量的重復編碼,顯然指向了檢測站使用了作弊設備。
環保和公安部門迅速介入調查,在這家檢測站找到了正在工作的OBD作弊器。作弊器通過替代車輛電腦,接入檢測數據接口,生成虛假數據并上傳。這種體積小、成本低、用法簡單的作弊器,已成為部分生產商、銷售商和檢測機構的非法牟利工具,形成了研發、銷售、使用的灰色產業鏈。它們通常以模擬器、仿真器的名義在網絡上銷售,難以追蹤。
隨著機動車檢測機構數量的增加和競爭的加劇,一些檢測機構為了搶占市場,不惜采用各種手段進行檢測造假,讓不合格的車輛通過檢測。2023年底,安徽省馬鞍山市環保部門在分析一家檢測站的數據時,發現老舊車輛的檢測通過率異常偏高,十年以上車齡的機動車排放幾乎不超標,這顯然不符合常理。
經過聯合調查組的深入調查,這家檢測站被曝出存在人為中斷檢測、修改參數的作弊行為。環境調度員在發現車輛排放超標后,會立即中斷檢測,并通過微信群通知負責人。負責人則利用管理員權限登錄后臺,修改相關參數,使之符合檢測標準。之后車輛再次上線,便能順利過檢。幾年來,這家檢測站共出具了500余份虛假檢驗報告,涉嫌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更令人震驚的是,一些檢測機構不僅讓“問題”車輛蒙混過關,甚至還故意讓沒有問題的車輛無法通過檢測,以此向車主推銷“檢測包過”服務。記者在河南鄭州市一家機動車檢測站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工作人員暗示記者的車輛有多處故障,并鼓動記者找黃牛幫忙驗車。但當記者更換了一家規模較大的檢測站后,同一輛車的同樣項目卻得到了全部合格的檢測結果。
今年3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多個部門編制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機動車環境監管的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完善機動車OBD系統功能,防止刷寫和篡改,以及污染控制裝置被破壞或拆除時的報警提示。這些措施旨在杜絕檢測作假,規范機動車檢測市場秩序,保障公眾利益。機動車排放關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健康,守住這道關口,關鍵在于監管和“守門人”的責任心。相關部門和地方需要齊抓共管,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跨區域協作和聯合懲戒力度,讓“帶病車”得到及時治療,讓健康車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