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業的悄然變革中,炒菜機器人正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特別是在B端餐飲企業的應用中呈現出加速滲透的趨勢。這一趨勢的興起,標志著餐飲行業在追求效率與成本控制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以知名餐飲品牌小菜園為例,該品牌早在2023年便開始在部分門店引入炒菜機器人。根據其招股書披露的信息,小菜園計劃將上市所募集的部分資金用于采購3000臺炒菜機器人,每臺單價5萬元,總投資預計達到1.5億元。目前,小菜園擁有600余家門店,這意味著平均每家門店將配置約5臺炒菜機器人。
橡鹿科技作為炒菜機器人行業的領軍企業,其合作名單上囊括了農耕記、金鼎軒、米村拌飯等眾多知名餐飲品牌,以及全季、亞朵、希爾頓等連鎖酒店。這些合作案例不僅展示了炒菜機器人在餐飲業的廣泛應用,也反映了其在不同類型餐飲企業中的適用性。
對于資金相對緊張的中小型餐飲企業來說,炒菜機器人的月租模式成為了一種更具吸引力的選擇。通過月租方式,餐飲企業可以在不增加大量初期投資的情況下,降低廚師等人工成本。據了解,市面上的炒菜機器人月租金價格在1000元至2500元不等,相較于一線城市廚師月薪約8000元的成本,使用炒菜機器人每月可節省約5500元,一年下來可節省6萬元成本。
炒菜機器人的應用不僅限于大型連鎖餐飲店,它們還逐漸滲透到堂食、外賣等多元化餐飲場景中。例如,主打湘菜蓋飯的企業“霸碗”就完全采用了炒菜機器人替代廚師,實現了高效出餐。在北京某高校食堂的“霸碗”檔口,三臺炒菜機器人同時工作,僅需3分鐘就能完成一份辣椒炒肉蓋澆飯的制作。
隨著炒菜機器人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跨界布局這一領域。家電企業如蘇泊爾、九陽股份,掃地機器人企業如科沃斯,以及眾多創業企業都紛紛入局,推動了炒菜機器人市場的快速發展。然而,盡管炒菜機器人在B端市場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C端市場卻未能掀起太大波瀾。這主要是因為家用炒菜機器人功能相對局限,僅能完成最后的烹飪環節,而前期食材處理仍需人工操作。
炒菜機器人的興起,不僅反映了餐飲行業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需求,也體現了消費者對餐飲品質與健康的新要求。隨著預制菜因品質與健康爭議而陷入輿論漩渦,更多餐飲企業開始將“現炒”作為吸引顧客的賣點。炒菜機器人憑借其高效、標準化的烹飪方式,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然而,炒菜機器人在餐飲行業的應用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在堂食為主的連鎖餐飲中,炒菜機器人只能實現小部分菜肴的制作,對于招牌菜等復雜菜品的復刻仍存在困難。雖然炒菜機器人能夠降低人工成本,但每臺機器仍需專人監控和管理。因此,餐飲企業在選擇炒菜機器人時,需要綜合考慮其投入產出比和市場需求。
盡管如此,炒菜機器人市場的前景仍然廣闊。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炒菜機器人有望在更多餐飲企業中得到應用。同時,餐飲企業也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