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獵頭圈,有這樣一家獵企只做線上交付一件事,“我們永遠不主動BD客戶”。而靠著操作平臺單,他們竟將規模擴充到全國有二三十家分公司、40余個團隊。當其他獵頭還在為搶客戶廝殺,他們為什么敢“反向操作”?本期《禾禾同學會》,禾蛙邀請到翰格集團創始人鄧宇飛Tiger,分享他的過往經驗、管理技巧及未來洞察。希望能夠通過這位創業15年的獵企老板的故事,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思維火花。
01柳暗花明,從傳統獵頭到專注線上的三次轉型
這是一波三折的故事。
2010年,年僅24歲的Tiger從工程師轉型獵頭不過1年,便在上海創辦獵頭公司(翰格)。他瞄準當時正處于高速發展期的光伏行業,以傳統獵頭模式深耕產業鏈,與行業前十的企業達成合作,公司一度風生水起。
然而2012年國際形勢突變,光伏行業遭受重創。客戶全面停招,使翰格的業務受到巨大影響,顧問紛紛離職。
面對窘境,Tiger將目光投向移動互聯網。受美國某線上招聘網站的啟發,他創建了一個“簡歷競拍”式招聘網站,希望幫助企業與人選直接對接。但受限于國人求職習慣與對隱私保護意識,用戶更傾向定制化的招聘服務,而非競拍自己的簡歷。
這次轉型雖未成功,卻讓Tiger認識到了獵頭的無可取代,并重新思考互聯網與獵頭的結合方向。在他看來,雖然獵頭不會被互聯網取代,但也需要互聯網工具的提效。
于是2014年,Tiger瞄準當時獵頭市場的空白點,第三次轉型——將翰格定位成專耕交付、專注線上的獵頭公司。彼時,業內質疑聲滿滿,“不挖掘客戶,只靠JD推人,怎么可能成單!”
盡管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但翰格還是堅持地做下去,而這一做就是11年。目前,翰格在湖南、湖北、陜西、河南等地有多個office,團隊40余個,成為線上獵頭賽道的頭部玩家。

02 把平臺當客戶,做到線上平臺業績TOP.1
談及成功的秘訣,Tiger表示翰格的優勢在于,“堅決地去做線上的交付”。
傳統獵頭習慣先對接客戶、做足調研再啟動搜索,但平臺具有節奏快、業務量大的特點,難以 “慢工出細活” 。為此,Tiger立下了翰格顧問在做平臺單時的三大原則:不主動BD甲方、把平臺當成最大的客戶、把效率做到極致。
在線上的招聘合作平臺,接單顧問只要專注于交付,發單方和運營人員會負責客戶BD、對接、回款等事宜。正因如此,Tiger要求團隊不能跳過平臺接觸客戶,而是以服務客戶的態度去服務平臺,多方協作攻堅崗位,成單速度自然快于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
而顧問需要抱著 “要么卷要么不做” 的決心,充分挖掘所有渠道的簡歷及候選人線索;并以標準化作業流程快速定位行業和尋訪目標候選人,甚至把推薦報告的產出時間從一周壓縮至一天。在效率革命的背后,翰格顧問們與平臺運營及發單獵企的深度協同,互相信任、各司其能,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也是翰格的核心競爭力。如今,他們以多家獵頭平臺業績 TOP.1 的成績,證明了線上模式的可行性。
但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由于近年的市場下行、紅利減退,整體獵頭行業都在面臨挑戰,翰格也是如此,Tiger將會如何應對?敬請點擊上方總視頻,收獲更多精彩!

03 AI變革行業,生態協作的未來圖景
在獵頭行業加速迭代的今天,AI正以顛覆的姿態重構做單模式,從搜集行業資料、生成溝通話術,到發掘隱形需求、精準匹配人崗,它將滲透到招聘的每個環節。
Tiger指出,正如此刻我們將熟練使用互聯網視作基礎的工作技能,或許未來3-5年,AI將給獵頭行業帶來重要的變化,使用AI工具會成為獵頭的基本功。
當然,我們也深知AI只是輔助工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作才是行業的核心。誠如Kyle與Tiger在訪談中所說,AI能替代事務性工作,但無法替代顧問對客戶真實需求的挖掘、與候選人溝通中的情感洞察。
當技術紅利遇見行業現實,我們所需要的是,構建一個“技術賦能+行業協同”的共生生態。讓AI工具承擔標準化、重復性任務;而顧問則聚焦于高價值環節,如破解復雜招聘場景中的個性化難題。
禾蛙就為行業提供了這樣的支持,以AI職位澄清禾禾、AI沉浸式發單、CV小蛙、職位測一測等智能工具,幫助顧問進行關鍵信息提取、人崗智能匹配、以及資源管理等工作,并以平臺之力聚合行業內包括獵頭顧問、外包顧問、BD顧問在內的招聘顧問及招聘機構攜手做單,在撮合合作的基礎上通過AI輔助招聘全流程提效。
就此,獵頭行業的未來圖景逐漸清晰:在行業生態中,AI與人類各司其職,AI負責提效,顧問相互協作與專注價值創造。讓技術成為效率杠桿,讓專業回歸人本價值。

條條大路通羅馬,獵頭行業從來沒有標準答案。Tiger用11年的實踐證明,專注線上也可突圍。禾蛙亦是如此,以協作破除行業邊界,構建智能生態。
行業的未來,或許正在于生態協作的深度和廣度。正如禾蛙所期待的:讓獵企聚焦長板,平臺整合技術與資源,在雙向奔赴中激活“1+1>2” 的共生力量。當每個參與者都能在生態中找到自己的支點,獵頭行業終將拼出一幅 “各展所長、美美與共” 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