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創新嘗試中,機器人馬拉松活動于4月19日拉開帷幕,20個形態各異的機器人參與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競賽。賽場上,部分機器人因導航失誤撞毀了圍欄,有的步履蹣跚難以保持直線行進,還有的起跑不久便不慎摔倒。這一場景似乎預示著,當人工智能(AI)技術如火如荼地滲透至各行各業時,伴隨夢想一同降臨的,還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挑戰。
AI短劇亦在各大平臺掀起熱潮,多數作品以奇幻、玄幻及科幻為主題,將職場人士幻化為各類動物,或是穿越到異世界送外賣,甚至設定為未來世界的幸存者。盡管預計2025年下半年AI短劇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但在這股熱潮背后,大量作品質量平平,投資回報更是寥寥無幾。
短劇創作者兼導演李浩(化名)親身體驗后發現,AI短劇的制作遠非想象中那般順利。為了打造一部職場奇幻題材的作品,他的團隊不僅投入了大量資源,還購買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AI工具會員,然而即便是經過多次篩選,仍難以獲得滿意的鏡頭。AI生成的分鏡不盡如人意,迫使團隊專門安排一人負責手繪分鏡,累計繪制數百張。歷經半個月,完成了6集短劇,成本高達六七萬元,但效果卻大打折扣。除了大場景稍顯酷炫外,其余部分均存在明顯短板,人物動作僵硬,臺詞與口型難以同步,劇情推進嚴重依賴后期配音,更像是一場配音表演。
“實際成果僅達到預期的三分之一。”李浩坦言。AI工具產出的“半成品”比比皆是,觀眾戲稱AI短劇演員雖不會人設崩塌,卻表情呆滯。更有作品因畫面切換不流暢、節奏混亂而被戲稱為“PPT式短劇”。
張強(化名)的影視制作公司原本專注于企業廣告與宣傳片制作,去年開始涉足短劇領域,主打古裝偶像與霸道總裁題材。今年,張強決定嘗試AI短劇,計劃推出一部類似《三體》風格的科幻作品,共8集,每集約四五分鐘。團隊幾乎每天都在加班加點,自認為制作精良,有望脫穎而出。然而,該劇第一集在抖音等平臺上線后,點贊量雖達7000余次,但后續迅速下滑,最后一集僅收獲200余贊。盡管有觀眾稱贊其為“最自然、最具大片質感”的AI短劇,但觀看人數寥寥無幾。
擁有十多年影視行業經驗的王磊(化名)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招募了兩名具備AI經驗的員工自學各類AI工具,并聘請了一名AI運維人員,負責測試不斷更新的功能。然而,AI短劇的開拍日期卻一推再推。王磊發現,AI功能更新迭代速度驚人,往往作品還未完成,新版本便已問世,這意味著他們的作品可能還未上線就已過時。團隊將所有精力投入到學習新技術上,至今未能推出任何成品。
在觀看了大量AI短劇后,王磊深感悲觀,認為這些作品難以稱得上真正的短劇,它們更像是為了應用AI技術而進行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妥協,降低了預期。“就像是為了吃醋而包餃子。”王磊表示。AI短劇的風口雖熱,但其中摻雜了太多從業者的美好幻想。
當前,幾乎每家影視公司都在探索AI短劇,生怕落后于潮流。業內不乏成功案例,如《興安嶺詭事》在全網獲得5000萬播放量,抖音原生端收益超過30萬元,導演透露11集僅用3個月完成,成本僅為實拍的一兩成。然而,也有從業者透露,去年投資的五個項目中,有四個虧損。
抖音與快手等平臺紛紛推出AI短劇扶持計劃,舉辦各種AIGC短劇比賽,吸引眾多創作者參與。傳統影視公司如博納影業、華策集團等也相繼入局,推出多部AI短劇。盡管如此,入局者仍面臨諸多難題,如人物主體一致性、鏡頭語言運用以及創意實現等。
多位從業者表示,目前的AI技術尚不足以支撐制作一部總長100分鐘、有完整故事線的短劇,商業化前景更是渺茫。相比之下,AI更適合用于制作成本更高的項目,如網絡電影和電視劇。這意味著,低成本、短周期的AI短劇更多扮演著為AI影視作品試錯的角色。
大型傳統影視公司因擁有更多資源和經驗,被視為更有可能跨越門檻、把握未來機遇。而像李浩這樣的創作者,則選擇回歸真人實拍,謹慎使用AI技術。他們依然相信,AI短劇的風潮能夠引領行業走向更廣闊的未來,只不過,這條路上并非人人都能走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