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由AI生成的雜志封面熱潮,而這次的主角并非人們熟知的即夢或Midjourney,而是一個新興的名字——Lovart。這個幾乎默默無聞的新秀,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了大量關注。
不少設計師和網友紛紛表示,他們的社交媒體被“設計圈Manus”的相關內容輪番轟炸。Manus,一個被譽為通用型AI Agent的數字助理,不僅能解壓文件、處理簡歷、寫腳本,還能查房源、部署網站,最近更是加入了圖像生成功能。而Lovart,則是專為創意設計而生的垂直Agent,其目標不僅是生成圖像,更是要提供一整套設計服務。
在體驗上,兩者有著明顯的差異。Lovart的界面簡潔明了,右邊是聊天框,左邊是無限畫布。用戶只需輸入需求,如“為‘無印良品’生成5張Pinterest風格的方形圖片”,并詳細描述主題、顏色、布局等要求,幾分鐘后,就能收到幾版設計方案,包括主視覺圖、說明文字以及設計思路。這種體驗,仿佛請了一個設計團隊來服務。
相比之下,Manus雖然也能生成不錯的圖像,但其流程更長,更像是在調模型和拼素材。用戶需要先創建一個待辦事項,然后確認細節,等待系統完成任務。雖然結果不差,但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兩者的差異,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在美學理解能力方面,我們讓兩者嘗試設計一組時尚類封面,主題是那些廣告中不常出現的身體部位,如年老的皮膚、有殘肢的手臂等。Lovart生成的作品帶有節制感和審美克制,營造出一種冷靜、靜態卻不疏離的高級氛圍,排版也極具編輯風格。而Manus雖然也能完成任務,但整體感覺更像是演示而非作品。
在概念化表達能力方面,我們要求兩者生成一組“數字災難藝術館”的視覺內容,將“bug”變成“展品”。兩者的作品都將藍屏、崩潰對話框等元素以玻璃展柜加標簽的方式展出,但Lovart的作品更具考古感和詩意,甚至讓人想起了MoMA的網絡藝術早期收藏。
在信息組織能力方面,我們用Lovart做了一個“我被拷貝成PNG”的故事,要求生成一個九格漫畫。Lovart的作品不僅滿足了需求,還呈現出了復古編輯漫畫的風格。然而,我們也發現,Lovart對prompt的要求相對較高,需要更具體、更清晰的指令。
從速度上來看,Lovart也明顯優于Manus。Lovart生成三四張圖只需幾分鐘,而Manus單單出一張圖就可能等待15-30分鐘。Lovart還支持并發跑多個任務,進一步提高了效率。
為什么Lovart更值得關注?因為它不僅僅是在生成圖像,而是在做設計。它內置了完整的創意流程,從理解需求到生成視覺、自動排版、延展物料,甚至圖層結構都清晰明了。這種目標,與Midjourney生成精美圖像、Figma提升效率的方向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個“接單”的AI,能夠把一個完整的設計任務從需求到交付一次跑通。
當然,Lovart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穩定性有待提高、偶爾出現排版錯亂和中文亂碼等。但它已經初步展現出了成品感,為AI Agent的落地提供了可能。與那些停留在“通用調度”層面的Agent相比,Lovart更加專注和深入,它扎進了一個場景,吃透了行業的工作節奏和任務鏈條,把流程、語境和專業經驗都寫進了系統里。
因此,我們不必急于說Lovart是“設計師的替代者”,也不必過早地判斷它“高開低走”。這個產品雖然還不完美,但它已經指出了一條正確的路:如果你真想做出一個可用的Agent,就得深入一個場景,理解并內化行業的流程、語境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