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界與科技界迎來了兩大重要里程碑事件,標志著我國在科技創新和能源領域邁出了堅實步伐。
5月13日,科技部攜手六大部門共同揭曉了《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政策舉措》,該舉措強調了創業投資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角色,以及資本市場對科技發展的樞紐作用。政策明確指出,將集中資源助力重大科技項目,優先支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上市融資,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以加速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
與此同時,能源領域也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5月初,世界首個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正式邁入總裝階段,這一世界級科研項目的推進,預示著人類能源領域即將迎來一場革命性變革。
BEST項目的背后,不僅是一場科技創新的盛宴,更是一場產業與創投深度結合的“隱形革命”。在全球能源短缺與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下,可控核聚變被視為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正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
深入調研發現,BEST項目所依賴的核心材料與零部件,如超導材料、特種電源等,在項目的成功實施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核心部件的制造,離不開創投力量的有力支持,展現了新興產業與創投生態的緊密融合。
超導材料,作為BEST裝置的重要基石,其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兩大特性,為可控核聚變提供了物理基礎。福建師范大學物理與能源學院教授潘熙鋒指出,Nb?Sn與NbTi超導線材,是當前超導領域的佼佼者,兩者在BEST裝置中各司其職,共同支撐起整個系統的穩定運行。
合肥夸夫超導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際少數能夠批量生產NbTi和Nb?Sn超導材料的企業之一,為BEST項目提供了關鍵的超導線材。這些材料不僅增強了我國在超導材料領域的國際地位,也為可控核聚變產業的安全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特種電源,則是驅動BEST裝置運行的關鍵要素。在核聚變反應中,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精確性要求極高。安徽金屹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憑借在核聚變能源變換領域的深厚積累,為BEST項目提供了高品質的特種電源,確保了實驗的順利進行。
可控核聚變不僅被視為解決能源危機的鑰匙,更將帶動多個領域的技術進步,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群。當前,可控核聚變投資正逐漸從短期炒作轉向長期價值投資,全球聚變投資規模持續增長,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實現商業化突破。
夸夫超導和金屹能源,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已在可控核聚變產業中嶄露頭角。兩家企業的快速成長,離不開自身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創投機構的深度支持。創投機構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更在戰略規劃等方面提供了專業指導,幫助企業跨越技術難關,實現產業化突破。
在國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大背景下,創投行業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政策層面,“創投17條”和“科技金融15條”的出臺,為硬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金融支持。這些政策不僅鼓勵對早期、小型以及硬科技企業的投資,還推動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知名投資人、國科新能創投創始合伙人方建華表示,創投機構在新質生產力崛起的浪潮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需要敏銳捕捉硬科技領域的潛力企業,并在資金、資源、生態等方面構建多維賦能體系,助力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科技金融15條”的發布,標志著我國科技金融體系正在不斷完善。通過創業投資的精準滴灌、資本市場的孵化賦能以及貨幣信貸的普惠支持,硬科技企業將獲得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持續資金滋養,加速形成“創新—融資—再創新”的良性循環。
在可控核聚變產業中,盡管距離商業化盈利還有一段距離,但創投機構依然堅定地投入資源,陪伴企業成長。他們相信,這一領域蘊含的巨大潛力和變革性力量,將為能源革命和產業升級提供強大動力。
隨著BEST項目的不斷推進和創投力量的持續支持,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將取得更多突破,為全球能源安全和科技競爭力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