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場關于智能未來的深度對話在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展開。論壇的焦點之一,是圍繞人工智能(AI)是否具備直覺的探討,以及人類與機器應如何和諧共存的話題。
在這場由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劉嘉教授主持的“問道智能”圓桌論壇上,搜狐創始人張朝陽、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以及獵豹移動及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領軍人物,共同探討了智能的奧秘。
針對AI是否擁有直覺的問題,張朝陽提出了人類的直覺具有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價值。他認為,盡管AI在處理結構化知識方面遠超人類,但在理解模糊概念,如物理本質時,仍顯不足。他舉例說,AI可以計算出各種物理公式,但未必真正理解了波粒二象性的意義。
張亞勤則預計,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還需15至20年,期間需跨越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三大難點。他強調,這三大智能將并行發展,相輔相成。對于AI是否真正理解物理現象,張亞勤持保留態度,認為AI目前仍局限于處理結構化數據。
傅盛則持不同見解,他認為,只要AI能根據輸入得到正確的輸出,就可以視為一種理解。他以AlphaGo為例,指出AI在圍棋中的創造性落子與人類直覺相似,都是基于大數據的概率函數涌現。然而,他也承認AI缺乏主動探索世界和產生好奇心的能力。
在談到中美AI差距時,傅盛認為中國在工程化落地和應用創新方面具有優勢,特別是在智能體等貼近應用場景的領域。張亞勤則強調人才厚度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國年輕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習速度遠超美國,且創新活動頻繁。
張朝陽總結道,中國人在聰明和勤奮方面毫不遜色,加上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使得中國在AI以及整個科技領域都在迅速追趕甚至超越。他個人也表示,如果晚生30年,自己也會投身于AI領域,包括人形機器人和腦科學等前沿研究。他認為,當前是物理世界與生物世界融合的時代,年輕人應該勇于嘗試新興領域,而年長者則更適合優化成熟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