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伏行業內傳出了一則令人矚目的消息,多晶硅去產能問題似乎找到了一個新的解決途徑。據知情人士透露,六家多晶硅行業領軍企業——通威、協鑫、大全、新特、亞硅、東方希望,正計劃聯手成立一只大規模基金,旨在并購和整合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多晶硅產能,以此實現產能的有效出清。
這一消息得到了多家硅料企業負責人的證實,并非空穴來風。據悉,這六家公司的高層昨日已在成都秘密集會,商討此事的細節。目前,該方案仍處于緊鑼密鼓的磋商階段,預計很快將形成具體方案并提交給相關部門審批。
據透露,這只基金規模將達到700億元,目標是通過并購整合除六家企業之外的多晶硅產能。若該計劃得以順利實施,這六家企業將攜手光伏行業協會,對多晶硅實施“限產限價”措施,以期推動多晶硅價格盡快回歸合理水平。
當前,我國多晶硅產能已嚴重過剩。據統計,已投產的多晶硅產能約300萬噸,而市場需求預計在2025年僅為177萬噸,2024年約為156萬噸。多晶硅價格已連續一年多跌破現金成本,多數企業面臨持續虧損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多家硅料企業已選擇停產或減產,以應對市場壓力。
然而,對于多數硅料企業來說,通過并購整合的方式體面退出市場,顯然比破產清算更為理想。不過,該計劃的實施難度并不小,能否順利推行并完成產能出清,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六家領軍企業有意牽頭成立大基金,但資金問題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難題。目前,這些頭部硅料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緊張的局面,部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居高不下。因此,如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完成并購整合計劃,成為該方案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
據透露,六家企業正積極探討資金籌措渠道,考慮成立分級基金,由頭部硅料企業持有劣后份額,金融機構持有優先級份額。通過這種方式,利用金融杠桿效應籌集資金,降低企業的資金壓力。
然而,對于過剩產能的并購整合,價格和交易方式成為雙方能否達成協議的關鍵。多數有意脫手現有產能的硅料企業表示,價格將成為最關鍵的因素。同時,由于部分企業的硅料產能模塊大、設備新,若未來多晶硅價格反彈,這些企業仍有可能實現盈利,因此并不急于被收購。
關于多晶硅價格的合理區間,業內存在不同看法。有傳言稱,六家領軍企業希望將硅料價格反彈至4.5-5萬元/噸。然而,也有企業認為,為保證大基金的資金成本,硅料價格需維持在6萬元/噸左右。這一爭議使得多晶硅期貨市場近期出現連續上漲,成交量暴增。
盡管該計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多晶硅產能出清思路,值得嘗試。通過成立大基金并購整合過剩產能,有助于穩定市場價格、提振市場信心,并推動光伏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這一方案能否順利實施,將成為行業內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