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中的軍工板塊在印巴沖突的催化下,迎來了一波顯著的上漲趨勢。然而,這一波行情的背后,并不僅僅是突發事件的影響,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軍工板塊業績的實質性提升以及行業邏輯的逐步清晰。
從歷史周期來看,軍工行業的起伏與國家的戰略規劃緊密相關。在“十四五”規劃的初期,國內軍品訂單的集中釋放,使得軍工行業進入了一個高景氣的發展階段。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十四五”后期的軍工訂單有所放緩,板塊也隨之進入了下行周期。2024年的財報數據顯示,多家核心軍工企業的收入增速出現下滑,歸母凈利潤增速也達到了近20年來的低點,這反映了行業面臨的階段性供需錯配和訂單延后的壓力。
盡管如此,2025年軍工行業的反轉跡象已經開始顯現。在需求端,隨著“十四五”規劃的收官和補償性訂單的釋放,軍工行業正面臨著關鍵裝備的交付沖刺。與此同時,“十五五”新一輪軍備采購計劃的即將出臺,也為軍工行業提供了中長期的剛性需求支撐。在供給端,雖然2024年軍工板塊面臨庫存和回款壓力,但隨著需求側的回暖,2025年的經營壓力有望大幅減輕,行業有望迎來業績的明顯改善。
除了傳統的裝備制造,軍工行業的增長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無人裝備、軍事智能化、衛星互聯網等新域新質領域正成為軍工行業的新增長點。例如,在2024年的珠海航展上,多款無人機型號受到了廣泛關注,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等軍民融合場景的爆發也進一步拓寬了行業的發展空間。政策層面,“大軍工”戰略將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領域納入其中,推動了軍工與民用產業的雙向賦能。
在全球地緣沖突頻發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軍工行業正加速重塑全球軍貿格局。近期印巴沖突的升級,直觀地體現了地緣事件對軍工行情的短期刺激作用。作為中國軍貿的核心伙伴,巴基斯坦的裝備采購需求直接利好中國的戰斗機、防空系統等產業鏈。長期來看,全球軍貿市場呈現出“西縮東進”的趨勢,中國軍工憑借性價比優勢和自主可控能力,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軍工行業還展現出了獨特的避險屬性。由于軍工行業的國產化率超過95%,核心領域已實現完全自主可控,因此受外部供應鏈沖擊極小。同時,國防開支的強計劃性也賦予了行業逆周期的韌性。在關稅壁壘高筑和宏觀經濟波動的環境下,軍工板塊成為了少數不受關稅直接影響的板塊之一。
隨著技術的不斷積累和突破,中國軍工行業已經實現了從“跟隨”到“并跑”的跨越。例如,國產航空發動機壽命周期的大幅延長,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完成等,都支撐了軍事信息化的升級。在產能方面,隨著國內需求的逐步飽和,部分高端裝備產能開始向軍貿出口傾斜,這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軍工行業的發展。
政策支持也是推動軍工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商務部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軍貿合規化、體系化發展。這不僅規避了技術泄露的風險,還為優勢產品的出口鋪平了道路。在此背景下,多家軍工央企已將拓展軍貿列為核心戰略,形成了“央地協同、軍民融合”的出海格局。
軍工行業與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國家戰略新興領域的高度重合,也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例如,低空經濟衍生出的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市場潛力巨大;商業航天則推動了衛星互聯網的建設,帶動了地面設備、測控服務等產業鏈的發展。這些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拓寬軍工行業的發展空間。
展望未來,隨著“十四五”規劃的收官和“十五五”規劃的接力,軍工行業的需求有望逐季改善。新域新質裝備的放量、軍貿出口的增長以及國企改革的深化,將成為支撐軍工行業業績回升的三大主線。同時,國防現代化和全球安全格局的演變也將為軍工行業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