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貿易碎片化趨勢明顯,各國紛紛轉向內需驅動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中國正積極探索內循環經濟轉型的新路徑,旨在構建更加穩健的經濟體系。為此,一項旨在打造中國大腹地的戰略構想浮出水面,該戰略聚焦于四川、重慶、陜西等十個省市,力圖通過構建三級圈層體系,成為內循環的核心載體。
這一戰略構想的核心在于重塑中國經濟地理格局,突破傳統東中西部梯度發展的框架。隨著高鐵網絡的完善、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城市群的崛起,內陸城市如成都、重慶、西安等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這些城市不僅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還具備強大的內需潛力,成為推動內循環的重要力量。
中國大腹地的三級圈層體系具體規劃如下:一級圈層以成渝、西安為核心的“腹三角”區域,作為國家戰略縱深的核心載體;二級圈層則涵蓋成渝、西安以及鄭州、武漢、長沙、太原、貴陽等城市,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支撐;三級圈層則進一步擴展至四川、重慶、陜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貴州、廣西等十省市,構建一個跨區域聯動的經濟發展網絡。
大腹地戰略的實施具備顯著的區位和基礎優勢。該區域位于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的交匯處,是連接海陸的戰略樞紐。航空、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大腹地還擁有豐富的人口資源,持續的人口凈流入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作為內循環主平臺和亞洲腹地,中國大腹地承載著多重功能定位。首先,它將成為生活樂地,以生態宜居和慢生活文化吸引人口聚集,提升居民幸福感。其次,大腹地將成為靈識智地,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成為創新靈感源泉和新質生產力增長極。大腹地還將打造消費高地,充分利用文旅資源和消費IP優勢,吸引國內外游客。最后,作為安全重地,大腹地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開展“新三線建設”,構建分散化、冗余化的經濟安全體系。
為了推動大腹地戰略的有效實施,建議從多個方面入手。首先,強化頂層設計,將建設中國大腹地戰略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確保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其次,升級區域合作水平,全面加快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拓展區域經濟合作空間。同時,加大中央財政對大腹地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支持力度,提升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引導頭部企業布局大腹地,新設央企總部優先落地大腹地,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在大腹地布局國家實驗室和重點實驗室也是戰略實施的重要一環。通過聚集一批國家資金支持的卡脖子工程項目,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發揮市場核心作用,完善大腹地區域市場機制與規則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中國大腹地戰略是應對全球化變局、推動內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構建三級圈層體系、發揮區位和基礎優勢、承載多重功能定位以及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大腹地有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