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舟十九號的三位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圓滿完成了長達半年的太空任務,成功返回地球,在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然而,他們出艙時被工作人員小心抬出的場景,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相比之下,就在同一個月,美國“藍色起源”商業飛船上的六名女性航天員在落地后,卻能夠活蹦亂跳地走出艙門,甚至有人激動地親吻地面。這種截然不同的出艙表現,引發了公眾對于中美航天技術和航天員體質的猜測。
要探究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中美航天員所執行的任務性質與差異。神舟十九號的航天員在太空駐留了整整183天,期間不僅完成了多次太空出艙活動和載荷進出艙任務,還開展了多達80余項科學實驗,并安裝了多項關鍵設備。這樣高強度的“太空出差”,對航天員的身體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而美國“藍色起源”飛船的這次任務,則更像是一次短暫的太空體驗,飛行時間僅11分鐘,失重狀態更是只有短短4分鐘,航天員幾乎來不及適應太空環境。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的“抬出艙”現象,并非技術落后或體質問題,而是長時間太空任務的必然結果。長時間處于完全失重狀態,航天員的身體會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如肌肉萎縮、骨密度下降等。返回地球后,由于地心引力的突然作用,航天員的身體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適應。相比之下,“藍色起源”飛船的航天員由于飛行時間短,身體幾乎無需適應就能恢復正常。
神舟十九號與“藍色起源”飛船的飛行環境也存在顯著差異。神舟十九號在距離地球約400公里的近地軌道運行,航天員長期處于完全失重狀態。而“藍色起源”飛船的飛行高度僅有100公里,剛過卡門線,失重體驗短暫。這種環境差異也導致了航天員出艙表現的不同。
中國航天始終將航天員的安全放在首位。神舟十九號返回后,航天員先在艙內接受初步醫療檢查,再由地面醫護團隊進行全面體檢。這種科學規范的流程,確保了航天員在身體穩定后才被抬出艙。而美國航天員在長時任務后,也遵循類似的嚴格流程。這種流程并非因為航天員“不行”,而是出于科學的考慮和安全的需要。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航天員,長時間太空任務后都需要經歷一個科學的恢復過程。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返回后,將進入為期5-6個月的恢復期,通過逐步適應地球重力、恢復基本生理功能、營養和鍛煉以及逐步開展訓練等方式,最終實現身心的全面恢復。這一恢復過程體現了航天事業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科學的嚴謹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