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剛,一位在輪胎研發領域深耕34載的專家,自1991年從四川輕化工學院畢業后,便與四川海大橡膠集團有限公司結緣,開啟了他與輪胎不解的情緣。
初入職場,羅建剛在公司傳統下,得到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指導。這位前輩不僅向他傳授輪胎的基礎知識,還親自帶領他穿梭于各個生產線實習,讓他在實踐中快速成長。
羅建剛對輪胎的熱情與日俱增,白天他全身心投入到輪胎生產的每一道工序中,夜晚則埋頭于專業書籍的海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這種夜以繼日的努力,讓他很快脫穎而出。
一年后,羅建剛被公司選派到華南理工大學橡膠工藝培訓班深造,專攻輪胎設計與研發。在那里,他對輪胎的熱愛更加深厚,認為世界上沒有一種“完美輪胎”能適應所有環境,輪胎的硬度、可塑性、耐磨性如同一個“不可能三角”,彼此制約。他坦言:“輪胎的研發就像在完成一篇學術論文,又像在雕琢一件藝術品,需要我們根據客戶需要,不斷在特性上進行取舍和驗證。”
培訓歸來后,羅建剛的理論功底和設計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并迅速投入到一款新輪胎的研發中。當他看到自己參與研發的首條輪胎從生產線緩緩走出,安裝到轎車上,奔馳在馬路上時,心中充滿了無比的自豪。
羅建剛的研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他始終精益求精,不斷突破自我。一次國際展會上,歐洲客戶提出希望采購一批適合歐洲道路的輪胎,并要求當天報價。當時,海大公司還未進入歐洲市場,羅建剛和團隊迅速行動,調取符合歐洲使用條件的輪胎成本,同時設計初步方案,估算新模具、新材料等成本,最終在當天下午就給出了報價,成功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然而,研發適銷對路的新輪胎并非易事。歐洲高速不限速,部分汽車時速可達200公里以上,對輪胎的抓地力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羅建剛和團隊每天查閱資料、座談研討、開展實驗,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余時間都一心撲在工作上。他們不斷尋找新材料、優化輪胎結構,最終成功研發出一款滿足客戶需求的新輪胎,該款輪胎當年就成功銷售100萬余條,后續幾年累計銷量更是達到了300萬條以上。
在海大公司工作的數十年里,羅建剛不僅設計研發了數百款不同型號的輪胎,還從設計員一步步成長為研發部部長,打造出面向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輪胎產品,并四次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成為技術骨干后,他也像自己的師傅一樣,開始培養新一輩的研發人員。
羅建剛為徒弟們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涵蓋理論知識學習和輪胎設計流程等內容。他鼓勵學生們在實踐中發揮創造力,親自參與新輪胎的研發過程,并從旁指導,幫助他們分析可取之處和錯誤之處。在他的用心培養下,一代代新的研發人才成長起來,共同研發出適應不同使用環境、擁有核心技術競爭力的產品。
羅建剛表示:“市場永遠在變,客戶對輪胎的技術要求也在不斷更新。但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和技術挑戰,我都從未向困難低頭。只要我們面對困難不放棄,不斷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就能不斷提升我們的能力和輪胎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