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戶外品牌“PELLIOT伯希和”意外陷入了品牌名稱的爭議漩渦。網友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發帖,質疑該品牌名稱背后是否隱藏著對文物掠奪者的紀念。
爭議的焦點源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外國探險隊對中國敦煌文物的掠奪事件。其中,法國探險家保羅·伯希和的名字尤為刺眼。1908年,他抵達敦煌,以500兩銀子換得了約7000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200多幅繪畫。這些文物隨后被運往巴黎,部分收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部分則入藏盧浮宮美術館,并最終轉入吉美博物館。
據網絡流傳的截圖顯示,早在2015年4月1日,“PELLIOT伯希和”的官方公眾號曾發文介紹品牌起源,文中明確提到品牌是為了“紀念并傳承保羅·伯希和的戶外探險精神”而創立的。這一表述迅速引發了網友們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表示,用掠奪者的名字作為國產品牌名,顯然是不合適的。
然而,當這一爭議逐漸發酵時,網友們發現,“PELLIOT伯希和”的公眾號及相關文章已經無法檢索到。這一舉動無疑加劇了網友們的猜疑和不滿。
面對愈演愈烈的爭議,“PELLIOT伯希和”官網迅速作出回應,其品牌定位已調整為“中國高性能戶外生活方式品牌”,并強調品牌名稱源自“伯牙撫琴,高山流水”的典故,旨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一轉變試圖與保羅·伯希和的歷史事件劃清界限。
4月25日,“PELLIOT伯希和”的客服人員向媒體明確表示:“我們品牌與法國人伯希和沒有任何關系。”對于網友提出的質疑和爭議,客服人員表示會將相關問題反饋至相關部門。但對于之前發布的宣傳推文及圖片情況,客服人員并未給出進一步的說明或解釋。
此次爭議不僅讓“PELLIOT伯希和”品牌陷入了輿論風波,也再次引發了公眾對于文物保護和歷史記憶的深刻反思。如何在品牌塑造中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成為了所有品牌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