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巨頭英特爾,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一景象在其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實屬罕見。AMD借助臺積電的高端工藝,不斷侵蝕市場份額,而在AI芯片領域,英偉達憑借其CUDA生態構建的牢固壁壘,幾乎讓英特爾難以望其項背。
更令英特爾雪上加霜的是,其在芯片制造工藝上的領先地位已被臺積電等競爭對手超越。其晶圓代工業務累計虧損額已超過150億美元,且尚未看到明顯的轉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前CEO帕特·基辛格宣布“退休”,業界普遍認為這是董事會對其改革進展緩慢的不滿而采取的解聘措施,只是以一種更為體面的方式宣布。
面對這一困境,祖籍廣東的陳立武被任命為英特爾歷史上首位華人CEO。他擁有斯坦福大學工程博士學位,并在半導體行業積累了超過35年的豐富經驗。陳立武上任伊始,便提出了三大改革方向:通過裁員實現大幅瘦身、重振AI芯片業務、重構芯片制造體系。為了表達對公司未來的信心,他個人斥資2500萬美元(約合1.8億元人民幣)購買公司股票。
近日,備受矚目的裁員計劃終于落地。據彭博社報道,英特爾全球員工總數將從12.1萬大幅減少至10萬以內,裁員比例超過20%,涉及銷售、營銷、研發等多個部門。這一調整被視為“簡化決策層級”的關鍵舉措。過去,一個新項目的立項需要經過7層審批,而現在,主要芯片團隊可以直接向CEO匯報,這無疑提高了決策效率。
裁員背后,是英特爾重塑工程師文化的迫切需求。在半導體行業,工程師文化代表著快速試錯、扁平化決策和以技術突破為導向。然而,近年來,英特爾內部層級臃腫、決策遲緩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離職員工曾抱怨,提交一個服務器升級申請需要6個部門蓋章。陳立武上任后,決定對公司進行重組,從5大事業部減少不必要的層級,甚至可能取消區域總裁職位,并要求所有高管定期與一線工程師交流。
盡管采取了裁員等一系列措施,但陳立武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在工藝方面,英特爾的Intel 18A制程良率和量產時間仍是未知數,而臺積電的2nm工藝已進入量產階段。在CPU市場份額方面,英特爾依然面臨著AMD的強勁挑戰。而在AI芯片領域,盡管英特爾推出了Gaudi系列,但英偉達在AI訓練市場的份額仍超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