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近日悄然推進一項重大更新,其目標直指內容創作門檻的進一步降低。據悉,微信正在灰度測試一項新功能,允許普通用戶在手機端直接注冊并運營自己的公眾號,同時發布文章或短內容。這一改動意味著,用戶無需再依賴電腦端或第三方應用,只需在微信內簡單操作,即可輕松發布內容,如同發送朋友圈一般。
此次調整被視為微信公眾號平臺自2012年創立以來的一次重大變革。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曾多次表達過“人人都能創作”的愿景,但公眾號的發展初期更傾向于作為品牌與用戶的連接工具,而非純粹的媒體平臺。這一定位偏差導致公眾號逐漸演變為少數人的長文創作平臺,而大多數用戶只能作為讀者存在。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微信近年來在短視頻領域發力,推出了視頻號,但仍未完全滿足用戶對短內容創作的需求。
此次公眾號的新功能測試,顯然是對張小龍初心的回歸。通過簡化注冊和發布流程,微信希望吸引更多長尾用戶成為內容創作者,為平臺注入新鮮血液。新功能不僅降低了創作門檻,還使得內容形式更加多樣化,包括文字、圖片和視頻等。這一變革有望重塑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生態,使其從一個連接工具轉變為一個真正適合人人創作的內容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更新后的公眾號短內容形態與小紅書頗為相似,因此被戲稱為“小綠書”。這一變化不僅體現了微信對短內容市場的重視,也反映了社交媒體平臺在內容形態上的趨同趨勢。
然而,隨著大量UGC(用戶生成內容)的涌入,微信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確保內容質量、維護用戶體驗,成為微信必須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微信需要通過算法和運營手段,確保有價值的內容能夠獲得足夠的曝光;另一方面,微信還需要在鼓勵創作和維護生態平衡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
與此同時,AI領域的巨頭OpenAI也在探索社交媒體的可能性。據報道,OpenAI正在開發一個類似于Twitter的平臺型社交媒體,該平臺將結合ChatGPT的圖像生成能力和社交信息流,打造一個全新的社區體驗。這一構想被形容為“AI版小紅書”,旨在通過AI生成內容與社交分享的融合,吸引用戶參與并積累實時用戶數據,以反哺其AI模型訓練。
OpenAI的這一舉措不僅挑戰了馬斯克的X平臺以及meta等社交巨頭,也展示了AI技術在社交媒體領域的巨大潛力。然而,進軍社交領域對OpenAI來說并非易事。如何培養龐大的用戶社群、平衡AI生成內容與真實用戶內容的質量、避免充斥機器人和不實信息等問題,都是OpenAI需要面對的挑戰。
在AI助手領域,Kimi也在悄然邁出社區化的步伐。盡管在競爭中遭遇了挫折,但Kimi的版本更新速度驚人。近期,Kimi內測了全新的“發現”社區功能,旨在構建一個真正AI Native的內容平臺。該平臺面向AI創業者、從業者、內容創作者及科技愛好者等用戶,提供基于AI生成內容的互動社區。
Kimi社區通過AI實時生產、篩選內容,并結合AI互動功能,降低用戶獲取信息和討論的門檻。這一模式在國外也有類似探索,如AI搜索引擎Perplexity的“Discover”頁面。然而,Kimi社區目前更接近于一個AI驅動的知識社區,而非純粹的社交網絡或內容分享圈子。Kimi能否通過社區化提高用戶黏性并實現商業化變現,仍有待時間和運營的檢驗。
無論是微信、OpenAI還是Kimi,它們都在探索社交與社區的價值。在AI時代,社交社區不僅是滿足用戶情感和社交需求的載體,更可能成為技術與人文結合、催生新商業模式的土壤。這些巨頭們通過投入資源讓社交回歸,預示著人與人之間在線上相聚互動的需求始終長存。而能滿足這種需求的社區型產品,在AI技術席卷各行各業的今天,依舊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