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人工智能》(英文名:《AI》)面世,影片講述了機器人小男孩大衛為了尋找自我、探索人性而踏上旅途,并努力縮短機器人與人類差距而奮斗的故事。
這部電影上映16年后,雖然情感和意識機器人的誕生還遙遙無期,但AI卻成了全球范圍內最火熱的話題,它戰勝了棋壇霸主、它服務著人類的生活、它改造著各種傳統產業、它成了人們創業的風口……
近日,一則新聞再次挑動了人們的神經,因不少廠商使用其旗下GeForce游戲卡替代Quadro系列、Tesla系列等圖形工作、深度學習方面的產品,為了避免產品線混亂、削弱利潤,芯片巨頭NVIDIA(英偉達)規定,不許將GeForce游戲卡賣給專業廠商或者用于專業領域,有推測華碩、微星、技嘉等同時擁有顯卡和服務器業務的伙伴將是其重點監視對象。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消息一出,業界嘩然,有人稱“產品上市后自然會出現各種情況,英偉達應該做的是提高各系產品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借助巨頭地位卡別人脖子”,有人表示“畢竟Quadro、Tesla等價格昂貴而GeForce游戲卡價格低廉,站在企業立場,英偉達這么做也無可厚非”,也有評論稱“英偉達一貫強勢,該規定一出,絕大多數AIC廠商、經銷商都會嚴格遵守,否則有可能被減少甚至停止供貨,得不償失”,更有媒體對中小企業和AI創業者表示同情“供應商倒還好,但服務器和工作站會有點小麻煩,采購成本肯定會大大增加,雖然AMD、英特爾等也有專業卡產品,但在性能和技術支持上會稍遜一籌”……,總之,用一句話來總結,都是錢鬧的!
事實上,不管是圖形工作、深度學習,還是人機交互、高性能計算,乃至于大數據處理、云數據存儲,甚至是虛擬現實、虛擬增強,都屬于AI的細分領域或者不可缺少的支持環節,而在AI創業領域,除了技術和人才,成本高、配套貴是制約企業高速發展的瓶頸之一。
AI創業,怎一個“貴”字了得!
當前,AI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依照現有科技的迭代速度,不久的將來它就能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會的各個角落,而隨著AI產業的興起,它在圖像(物體識別、人臉識別等)、自然語言(語音識別、翻譯、對話機器人)、智能醫療、智能推薦(廣告、新聞、視頻)等領域取得了快速發展,帶動了一波又一波的創業潮,與此同時,AI技術對計算資源的需求也在飛速增加。
通常來說,構建AI服務包括三個步驟:大數據收集與處理、AI模型訓練、AI模型在線服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海量計算資源,其中牽扯到的最關鍵要素,就是成本。
舉個例子,構建Hadoop平臺可能就需要5個以上的節點,Hadoop節點對于硬件性能要求高,大量的節點數量又增加維護成本。AI對應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用不同的海量數據來訓練模型,目前大多數AI企業的做法是采用不同參數來訓練同一批模型,尋找最優解,為了加快訓練速度,減少產品研發周期,許多人選擇GPU進行訓練,甚至是一次訓練任務使用多張GPU,而一張英偉達P40成本8000美金,即使家用級的1080ti也需要700美金,再加上每張卡250w的功率,每卡每天耗電6度,不算維護的人工,對于初創階段的企業來說,電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總而言之,除了一次性的硬件購買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外,要讓AI系統正常工作一般需要涉及電路改造,需要專業的硬件和操作系統運維工程師,日常電費開銷、運維成本等也不低,還要面臨著自行采購GPU可能無法充分利用而造成資源閑置浪費進一步推高成本的可能,哪哪兒都是錢。
一個可供側面印證的事實是,創立于1993年的NVIDIA,其真正的拳頭產品其實是1999年上市至今依然暢銷的GeForce系列獨立游戲顯卡,但因為趕上時代腳步,促成了GPU的通用化,憑借Quadro、Tesla等昂貴的針對AI領域的產品線優勢,該公司成為2016年標普500第一明星股,全年超逾220%的漲幅令許多人驚呼“第二個蘋果”即將誕生,說到底,其優異的市場表現和AI創業者們持續高昂的成本投入,其實存在著某些方面的因果關系。
AI創業者,如何破解“貴”之魔咒?
“貴”,是AI企業和創業者不得不面臨的魔咒,諸多跡象表明,對于從事AI業務的公司來說,研發人員可能手握很好的AI算法模型和解決方案,卻往往因為投入成本、運維成本等導致業務開展受阻、企業發展速度受限。
那么,如何打破這個魔咒?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在筆者看來,答案是有的。
首先,在核心硬件的使用上當然要力爭上馬優秀產品,但在整體解決方案的選擇方面,其實不必過分迷信“巨頭”、更不必崇拜“價格高的就是好的”;其次,如果沒有特別專業的運維人員和充足的運維經驗,與其自行采購自行管理,不如將它交給更專業的第三方和托管機構。
當前,包括BAT在內,國內眾多企業都在進行AI布局,做得好的品牌也有不少,比如UCloud、青云等等,都在各自細分領域做出了亮眼的業績,積累了良好的口碑。
阿里云的PI平臺,構建了自己的生態體系,整個平臺對于自己的深度學習框架支持和優化做得非常好,但對于開源框架卻只支持tensorflow,而剛剛獲得9.6億融資的UCloud在今年也推出了深度學習的訓練平臺,整體是以為各家AI企業提供算力為目的打造,此外還支持用戶自定義的深度學習框架。
以UCloud AI Train平臺為例,它可幫助客戶解決AI模型訓練過程面臨的四個關鍵問題:該平臺基于性能強大的GPU云主機集群構建,計算能力足夠;同時提供一站式訓練任務托管服務,包括自動實現計算節點調度、訓練環境準備、數據上傳下載以及任務容災等功能,能夠幫助用戶從繁雜的GPU資源采購、管理、運維工作中解放出來;另外,UAI-Train平臺按照實際計算消耗付費,計費精確到分鐘,極大地降低AI的成本投入,還可以避免閑置資源的浪費。總而言之,在快速AI轉型、降低AI成本、簡化AI運維、共享GPU資源等應用場景上,UAI-Train平臺都能夠提供更好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在9月份,由創新工場、搜狗與今日頭條聯合發起的“AI Challenger全球AI挑戰賽”中,UCloud 便作為唯一的AI GPU合作方,為大賽獨家提供了AI模型訓練服務;與此同時,因為更加優化的軟硬件解決方案和能夠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原因,業內知名企業格靈深瞳也與UCloud達成合作,由UCloud為其提供GPU在線服務的計算支持。
據了解,中國正成為全球AI版圖最有潛力的組成部分,AI也已經成為中國一場新的“全民運動”,計算力強、數據量大、國家政策支持、產業形勢向好等系列優勢為AI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到2030年,我國AI理論、技術與應用將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AI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
和手機產業一樣,當前國內AI正在迎頭趕上,以UCloud為代表的企業正在打造下一代AI as a Service平臺,這,或許會是AI黃金時代的序章,也是AI創業者們不再為成本高、投入大而頭疼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