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英偉達)的產品理念是世界級的,在傳統整機上、在移動產品上都有著強大的布局。雖然英偉達在移動端的產品概念一直在走在前沿,但卻沒有成功地吃到最大的蛋糕。國內硬件評測第一平臺魯大師今天便來為大家盤點NVIDIA的過去幾年里的的經典產品,看看為何Tegra系列是“一直在領先,一直被超越”的悲催典范。

圖一:魯大師V3.0盤點NVIDIA歷代產品
從Tegra2開啟的新時代
過早的Tegra (APX 2600改,型號650)跟NVIDIA的關系并不大,頂多就是個試水的玩具,真正是老黃(黃仁勛)自己操刀主導的還要從Tegra2說起。在CES2010展會上,NVIDIA Tegra 2驚艷亮相,它是第一款移動版雙核處理器,真正意義上把PC上的多核概念引入了移動端,Tegra 2采用了40納米技術,基于ARM Cortex-A9架構開發。雖然用目前的眼光看來Tegra2并不算很強,但是在2010年的時候,可謂突破性的的技術。

圖二:Tegra系列處理器的演化進程
Tegra2的出現刺激了整個移動芯片行業,后來高通、德州儀器(當時還在)、三星等品牌在隨后半年里分分發布雙核產品,不過因為占據看時間的優勢,NVIDIA還是憑借這款產品站住了腳。老黃當時還把觸手伸向了移動端的游戲產業,想要復制在PC端成功的經驗。

圖三:主流移動芯片性能排行
Tegra3的慘敗源于周期過長
2011年的2月份NVIDIA就公布了新一代處理器的路線圖,隨后9月份 Tegra3的上市,11月份有了正式的產品。雖然Tegra2引領了雙核處理器,但是2012年智能手機大爆發的時候,NVIDIA卻在頂級產品線上缺席了一整年,當時市面上有三星Exynos 4412、高通APQ8064紅極一時,Tegra3卻只能枯坐一旁無力參與競爭。
為何不受歡迎?當時Tegra3沿用了Tegra2的40nm制程,雖然是首款4核處理器,性能上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功耗上的劣勢非常明顯。在當時手機逐漸“平板化”的時候,Tegra3能安身的地方也只有平板了。
其實在Tegra3上市之初,市場上的反饋還是不錯的,游戲性能的強大還是受到了不少的好評,但是Tegra3性能優勢領先的時間并沒有NVIDIA預想的那么長久。2011年10月份高通就做出了關于28nm制程的曉龍S4系列新品計劃,2012年中旬高通的APQ8064就已經面世了。同期的還有很多32nm、28nm的新品,Tegra3此時已經垂垂老矣,經不住這來勢洶洶的群毆了。

圖四:Tegra系列測試成績
Tegra4的重生與迷失
2013年9月左右第一款T4手機發布,距離上一次T3手機發布已經過去了2年。這一次老黃與小米的合作是表面上有Tegra4性能確實不錯的意思,當然業內的理解還是有制衡高通的意味在里面。
Tegra 4具備72個定制的NVIDIA GeForce GPU顯示核心,其GPU處理性能是Tegra 3 的六倍。此外,Tegra 4首次集成應用了四顆ARM最先進Cortex-A15CPU核心+1個協處理器,這是第一次有了協處理器的概念。

圖五:Tegra系列3D測試成績
現在來總結Tegra4是否成功了么?如果從小米3的火爆程度來說,NVIDIA算是緩了一大口氣。但是今年的小米4又一次回歸到了高通的懷抱,NVIDIA自家也有點提不起精神了。不然老黃不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到Tegra4i的失敗,還坦誠表示“移動市場并不是只有智能手機,最重要的移動產品之一是手機,但是移動技術正在所有方面徹底改變,它正在改變TV、電腦,但也在改變游戲、汽車以及其他東西。專注于NVIDIA可以帶來最大價值的部分,比如視覺計算、圖形、GPU等等。”
Tegra K1:逃離手持移動領域
如果說老黃不再把精力放在手機端了,那么大家津津樂道的Tegra K1四核版,雙核版(丹佛64位)就不會出現在手機平臺上。

圖六:K1處理器規格
第一款面市了搭載K1產品是聯想的某款智能電視,還有NVIDIA Tegra Tablet、谷歌Nexus 9等平板,后面我們或許還能看見它出現在其他的智能電視,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等平臺,這次逃離手機,一方面是本身在通訊技術上的短板限制,一方面則是NVIDIA公司對于未來市場熱點的一個轉型,對于廣大的手機用戶來說并不是遺憾,只是少了很多可以調侃“核彈”的機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