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迎來重要突破——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可回收火箭即將于本月中下旬完成首飛。作為國內首款具備重復使用能力的運載火箭,該型號若成功發射將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為后續低成本衛星組網奠定基礎。
據技術團隊披露,朱雀三號采用全球首創的全不銹鋼液氧甲烷推進系統,其“不銹鋼+甲烷”的組合方案在復用壽命和擴展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種設計理念與SpaceX“星艦”的技術路徑存在相似性,但目標發射成本控制在每公斤2萬元人民幣以內,與獵鷹9號當前約3000美元/公斤的報價相當。該火箭近期已完成加注合練和靜態點火測試,核心系統表現穩定。
這款新型火箭已引發國際關注。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社交平臺評價稱,朱雀三號整合了獵鷹9號的成熟架構與星艦的創新特性,若能實現預期性能,五年內或對全球可復用火箭市場形成沖擊。目前藍箭航天正同步推進配套星座建設,其控股的鴻擎科技已規劃萬顆衛星組網計劃,成為繼GW星座、千帆星座后第三個國家級大型星座項目。
鴻擎科技的核心技術體現在可堆疊平板衛星領域,其“金烏-200”霍爾電推進系統創下多項國內紀錄。作為國家衛星互聯網運營商的重要供應商,該公司通過模塊化設計將衛星制造成本壓縮40%以上。這種星箭協同模式使藍箭航天在火箭回收、衛星制造、總裝測試等環節形成完整產業鏈,較傳統國家隊發射成本降低約35%。
在朱雀三號籌備首飛期間,國內商業航天競爭持續升溫。天兵科技“天龍三號”計劃年底發射,中科宇航“力箭二號”定于12月升空,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資本市場對此反應熱烈,藍箭航天自2025年起加速推進科創板上市進程,累計融資超70億元,背后聚集紅杉資本、碧桂園創投等30余家投資機構。
行業分析師指出,當前國內商業火箭企業普遍面臨運力瓶頸,朱雀三號的成功將直接驗證可回收技術的經濟性。若首飛達成預定目標,藍箭航天有望成為科創板商業航天第一股,其技術路線或推動中國衛星互聯網建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截至2024年底,尚未有民營航天企業登陸A股市場,這場技術競賽正改寫行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