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業內稱“老菜”)受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名譽會長裴亮邀請,共同做客《財經》人物訪談欄目。兩位零售領域資深專家圍繞行業轉型痛點、供應鏈效率提升及消費需求變化展開深度對話,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實踐參考。
傳統零售企業近年來面臨多重挑戰,2023年步步高通過“胖東來模式”改革(簡稱“胖改”)實現業績回升,引發行業對轉型路徑的廣泛討論。裴亮指出,該模式通過取消通道費、強化自采自銷、提升商品力等措施,幫助企業回歸零售本質。其員工關懷文化和線下場景體驗的打造,為行業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侯毅則從三個維度肯定其價值:通過自有品牌降低民生商品價格、以烘焙等優勢品類吸引客流、通過線下服務提升消費體驗。
盡管“胖改”帶來積極影響,但兩位專家均認為其存在局限性。侯毅直言,這種模式本質上是補上零售業的基礎功課,而非創新突破。他指出四大短板:自有品牌開發停留在價格競爭階段、過度重視體驗導致運營效率下降、未形成核心競爭力難以對抗國際品牌、區域化特征明顯難以全國復制。裴亮補充道,胖東來作為區域企業,在標準化和效率提升方面尚未達到跨區域連鎖企業的要求,中國零售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仍體現在運營效率和專業化水平上。
針對行業熱議的折扣化轉型,侯毅提出全新解讀:“折扣化不是特定業態,而是通過全鏈路降本實現的高效經營模式。”他強調三個關鍵環節:從原料采購到終端配送的供應鏈成本優化、將運營成本控制在10%以內的精細化管控、構建低價與品質并存的商品結構。裴亮則結合中國市場特點指出,折扣店需同時應對實體店、農貿市場、電商平臺的多重競爭,發展自有品牌成為突破價格戰的關鍵。他以英國特易購和美國開市客為例,證明自有品牌戰略能夠創造巨大商業價值。
在分析行業現狀時,侯毅坦言中國零售存在結構性矛盾:雖然互聯網技術和物流體系領先全球,但商品開發、客戶洞察和全球化布局落后二十年。這種失衡導致“有流量無利潤”“有渠道無好貨”的困境。他以山姆會員店為例,說明全渠道運營的重要性:“通過前置倉、B2C和社交媒體營銷構建的完整體系,正在重塑中國零售生態。”裴亮對不同層級市場作出預判:一線城市將涌現更多制造型零售商,腰部市場會逐步復制一線模式,低線城市因互聯網覆蓋不足,線下渠道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對于企業轉型策略,裴亮建議中小企業優先選擇創新路徑:“增量改革比存量調整更容易推進,因為不涉及現有利益格局的調整。”侯毅提出“由點到面”的實施原則,建議企業從烘焙等薄弱環節入手,通過快速見效增強改革信心。針對自有品牌發展,他認為中小企業只要精準定位目標客群,同樣能建立消費者信任。裴亮觀察到,部分區域零售商通過優質服務和場景體驗贏得市場,為自有品牌培育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討論行業未來時,兩位專家達成共識:商品力建設是零售業的核心競爭力。侯毅預測,新型零售企業若能完善資本運作,3-5年內可能成為行業主力軍。他們同時指出,中國零售業將告別“單一模式救市”的幻想,轉向“因城施策、因客定策”的精細化運營階段。這種轉變要求企業既要強化商品開發能力,又要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運營體系。











